6.因时而变,解码直播教学

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中,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授课已从“应急手段”演变为“常规形态”。在第六章中,陈蕾老师以政治学科实践(”政治小课堂“)为切口,剖析“让学生动起来”的底层逻辑,为网络教学破局提供了新思路。

陈蕾老师在“政治小课堂”的实践中,围绕“手、口、心联动”构建了直播教学体系,核心在于打破教师的单向灌输,努力让学生“动”起来:

1. 动“手”:从“听”到“做”的跨越

1)任务驱动参与:通过开放讨论区(鼓励观点表达)、推送答题卡(聚焦关键思考)、纸质作答+线上提交(强化知识落实)、随机抽查笔记(督促过程学习),让学生的“动手”成为思维外显的载体。例如,政治课上的实时讨论,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思考任务,迫使学生主动调用知识。

2)数据反哺教学:答题卡、作业提交等数据,不仅是“完成度”的体现,更是教师捕捉学生误区、调整教学的依据,实现“教—学—评”的闭环。

2. 动“口”:从“看”到“说”的突破

网络课堂的“沉默”源于互动壁垒,陈蕾老师以“语音连线三步骤”破解困局:

1)课前预告:提前告知互动环节,给学生心理准备和思考时间。

2)课中留白:确保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连线,避免“仓促应答”。

3)课后反馈:通过点评、交流深化理解。

此外,借助QQ群等工具拓展互动场景(如学生主讲后的补充讨论),让“表达”从被动触发变为主动参与。

3. 动“心”:从“学”到“悟”的升华

“心动”的关键是课程设计的吸引力

1)内容贴近性:结合时政热点(如抗疫故事、社会议题),让理论 “落地”。

2)角色翻转:让学生担任 “小讲师”,倒逼主动探究。

3)TBL模式赋能:以“课前自学—课中团队研讨—课后应用”的闭环,将“孤独学习”转化为“协作成长”,通过互帮互学激发内驱力。

《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揭秘课堂变革路线图》中关于网络TBL模式的图1
《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揭秘课堂变革路线图》中关于网络TBL模式的图2

TBL(团队合作学习)的核心是“自学+协作”,但网络环境下需灵活调整:

a.降低协作门槛:可先以“2人小组”试水,逐步过渡到团队。

b.技术工具整合:利用班级群、腾讯会议等实现“异步研讨+同步交流”。

c.任务分层设计:兼顾基础巩固与能力拓展,让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参与。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杜威说过:“一个人可能需要学习如何思考‘得当’,而非学习‘如何’思考。简而言之,训练必须依赖先前独立存在的天赋,训练和思考的方向有关,而不是要创造思考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思考的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教师的工作是营造有利于互动的环境,去激发学生的思考,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让学生学会思考“得当”。

在章节末尾有这样一段思考,值得反复琢磨。教学形式变了,但是本质不变。无论课堂是在线下还是线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网络授课的本质,仍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陈蕾老师的探索指明:技术只是赋能手段,激活学生的“动能”才是核心——让手动起来(落实知识)、口动起来(表达思维)、心动起来(热爱学习),方能在数字浪潮中,真正实现“教有所成,学有实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