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都希望在自己课堂上,所有同学都能够按照要求,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学生是形形色色的,遇到难啃的“刺头儿”我们是紧盯着不放,欲除之而后快,还是以课堂为主采取冷处理,这本书给了我们智慧的答案。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同学的父母是买菜的,每天半夜都要去上货。孩子没有家长陪伴和监督,半夜里贪玩不睡觉,白天上课就睡觉。老师为了监督他,把他放到第一桌,他仍旧照睡不误,老师觉得他会影响班级形象和学习氛围,越看越来气,每天批评他,可是收效甚微。
遇到这种情况,于老师的建议是采取“凉拌”的方法。把他安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讲课时走到他的位置,提起他的肩膀,让他站一会,醒过来再坐下。课下跟他的家长沟通,如果他不睡觉的根本问题解决不了,老师只能采取这种冷处理的方法,一来不影响课堂教学,二来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后者一旦发生,容易激化矛盾,后果很严重。
现在的很多老师们都有甲状腺,消化道等疾病,很多是被学生气出来的。有时候为了不生气就一味忍耐,当忍耐到极限时就容易大爆发,当时可能会有一点效果,但是伤人伤己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老师要心平气和地处理,比如学生不完成作业,不批评他,而是把他找到办公室,让他利用课间或者午休时间补上,不会做时还可以直接给他讲解。老师要学会觉知自己的情绪,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指出具体问题,然后说出对他们的期待,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平等和尊重,这样做比大呼小叫的效果好得多。
老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学生的喜爱或者厌恶之情。孩子是很敏感的,如果感觉出被老师歧视,会对老师和这个学科产生抵触,再表扬多少次也很难抵消一次的伤害。心态平和,处事公正,能掌控自己情绪,会采用合适的方法跟孩子沟通,这些方法和专业技能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