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愉群翁回族乡,主要生活着回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除此以外,还有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
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愉群翁的大部分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回族、维吾尔族经过通婚等原因,生活习惯、语言都没有了原民族的特征。
愉群翁的柯尔克孜人,大多是在十九世纪,被俄国沙皇镇压、驱逐屠杀的吉尔吉斯人的后裔。吉尔吉斯人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又译为克尔格兹人,在我国境内译作柯尔克孜族。
一九一六年吉尔吉斯人起义事件,席卷了整个中亚地区,沙皇当局成立了讨伐队,残忍地将吉尔吉斯人赶入深山中,如猎杀动物般地消灭了很多吉尔吉斯人。
这一行动并不是个别人的残暴行为,而是得到了政府的指令,讨伐队有计划地消灭妇女和儿童,意将吉尔吉斯变成一个纯俄罗斯地区。
沙皇政府对吉尔吉斯人蓄谋已久的种族灭绝的行动背景下,数以万计的吉尔吉斯人,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跟随自己的部落辗转从霍尔果斯口岸进入中国境内。
当年从各个口岸抵达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人(吉尔吉斯人),将近有十六万多,这些人分别到达伊犁、阿克苏、喀什、吐鲁番、乌什等地。
当年进入伊犁的柯尔克孜族人,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缺衣少粮。为了生存,好多人把孩子送给当地人收养,送养的大多数都是女孩子,收养孩子的人家送出粮食、金钱等。
听家里老人们讲,当年用一普腾麦子换了柯尔克孜人一个三岁的女孩子,也不知道当时的一普腾相当于现在的多少斤麦子,可想而知,当年的柯尔克孜族人到了怎样的困境之中。
当年,突热汗奶奶的父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途经愉群翁时,把只有四五岁的突热汗,送给了愉群翁一家境殷实的维吾尔人家。
父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心肝宝贝留在了异国他乡,听着身后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父母一咬牙,决绝地离开了愉群翁。
当时滞留在伊犁的大多数柯尔克孜族人,都生活特克斯县的阔克铁热克乡,现称为阔克铁热克柯尔克孜民族乡,还有少量的柯尔克孜族人生活在昭苏的夏塔乡。
突热汗奶奶的父母,带着她的兄弟们,离开愉群翁后,在特克斯生活了两年后,又跟随着自己的族群,返回了战火暂息的祖国。从此,没有了一切消息。
柯尔克孜族女孩子,具有独特的美丽和魅力,突热汗奶奶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人,本来长相、语言、服饰都有相似之处。
突热汗奶奶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出落的亭亭玉立,肤白貌美,眉目之间,顾盼生辉,街坊四邻都投来艳羡的目光,这引起了还年轻的女主人的隐隐不安。
女主人的不安来自于自己的丈夫,她隐隐感觉到了丈夫对突热汗流露出的欣赏目光,还有些许的贪婪。就在这日复一日的不安中,女主人对突热汗心生恨意。
维吾尔家庭本来就喜欢女孩子,突热汗小时候在这个家庭里,还算受到了优待,随着渐渐长大,发育成熟,突热汗身上身带的美丽光芒,给她带来了灾难。
长大后的突热汗,受尽了女主人的百般刁难与折磨,奇怪的是,磨难中突热汗,更是如沐春风般越发出落的妖娆妩媚,终于有一天,灾难降临了。
这一天,突热汗的养父出门在外,养母使唤突热汗给自己端饭上菜,就在突热汗弯腰送上杯盘之际 ,养母似中了邪般用手中的筷子戳向突热汗美丽的大眼睛。
霎时,钻心的疼痛弥漫了突热汗的脸部、脑部以全身心,心虚的女人为掩饰自己的罪恶,立马上前,嘴里不断地“吾曳、吾曳”,说是自己不小心误伤了女儿。
其实,她看到丈夫那么喜欢突热汗,而长大后的突热汗又是那么魅力四射,她手中的筷子直接戳破了突热汗眼中的晶体,突热汗瞎了,她美丽的大眼睛顿时失去了摄人的光芒。
突热汗被养母戳瞎了眼睛的故事,不几日就在四邻中流传开去,生活在愉群翁周围的柯尔克孜人听闻了这个消息,自发地聚集起来,为可怜的突热汗鸣不平。
他们推举当地有名望的人,前来商议,提出要为突热汗发声,就在这种情况下,突热汗的养父母和关心她的柯尔克孜族人达成了共识。
那就是突热汗的族人们,为她牵线达桥,找个婆家,离开收养她的家庭,介于当时伤害突热汗的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迫于压力让突热汗的养父母不得不同意。
都说姻缘天注定,也是巧了,当时,有一家柯尔克孜族人兄弟几人,决定要返回吉尔吉斯坦之际,因为饲养的二十多头牛,最小的弟弟伊利亚斯留在了愉群翁皇宫村。
就这样,没有了眼睛的突热汗,经族人牵线,嫁给了单身又有家人的伊利亚斯。伊利亚斯具有柯尔克孜男人高大、挺拔的身材,突热汗虽说失去了一只眼睛,又何尝不是因祸得福呢?
突热汗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贤惠的妻子。他们一直生活在愉群翁,生儿育女,两个在苦难中相遇的人,懂得如何珍惜生活、珍惜眼前人,他们一家是愉群翁少有的、保留了柯尔克孜族生活习俗的人家。
经过近百年的岁月,伊利亚斯和突热汗早已不在人世了,愉群翁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他们的子女,也已融入到民族繁杂的愉群翁,因为一直生活在愉群翁皇宫村,孩子们都能说一口纯正的老陕话。
伊利亚斯和突热汗的后代,到了孙辈,已变成了一个由哈萨克族、回族、东乡族等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现在也已进入老年,他们的家族已是枝繁叶茂,遍布伊犁各地,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有突出的成绩,他们始终牢记祖辈是柯尔克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