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以方外

《论语》里夫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適:可;莫:不可;比:从。

程子高徒谢良佐说:圣人之学,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

《朱子语类》说:义是吾心所处之宜者,只是无適无莫,看义理合如何。处物为义,义当富贵便富贵,义当贫贱便贫贱,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只看义理合如何。

钱穆先生说:仁偏在宅心,义偏在应务。仁似近内,义似近外。此后孟子常以“仁义”连说,实深得孔子仁礼兼言、仁知兼言之微旨。

先生新解夫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只求合于义便从。”

寓按:《中庸》说义者宜也。晦庵解释说,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这样看来,宜者为事之当然。

此章明在谈义的变量,无可无不可,適和莫是一对概念,属于能和不能,可和不可,专主和不肯的对立范畴。但其实此章还是在弘毅仁,仁为根本。仁者爱人,由爱亲亲推及到爱天下。由私爱泛爱到公爱,即大爱。这也是周和比之义,君子周而不比,即是君子公而不私,这就演变到义的层面。

由仁到义,由内到外,仁为本,义为用。故有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此勇者不必有仁便是义。因为此义已含有仁,为公,为普遍性,为大爱,为大众而博施。是为取义成仁。五行有木主仁,金主义,金克木,义达仁,有为义而成仁之路径。

《周易》系辞讲:义以方外,敬以直内。方外为圆,直内为距,规矩之由来在于义和敬,敬者畏也,义者变也。对内要有敬畏,对外要有变量。这个随机变量就是对义的把握程度,没有定量和定性全在仁者的对主客观对象的适时适度的处理。无可无不可,不是虚无缥缈,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对依于仁的随机变量而游于义。但其前提是据于德,立于道。道德仁义是因果关系。没有道何来德,没有仁德何来仁义!

义为君子之大用。儒家为入世哲学,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与自然交往,义者正也,义是人路,那就不得不好自为之。

《论语》看起来是对话体,但其中内在逻辑还是清清楚楚,有迹可循。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夫子之言言简意赅,弟子之问环环紧扣。夫子循循善诱,弟子亦步亦趋。师生问答,天下之事莫不应在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朝闻道,其梦也安。乐在其中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李泽厚先生翻译成:“人应该生活得正直,那些弯曲生活下来的...
    衎宬主人阅读 4,359评论 0 1
  • 学习经典的初级目标,学习经典,应用景点活出精彩人生。终极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经典 向着目标前进。 我们所要...
    青青草原_f8ea阅读 484评论 1 3
  • 水流过圣地,淘沙出贤愚;赤爵化黄玉,爰居遭展禽;高祖过鲁祀圣人,恭王坏宅出儒籍;岸边乱峰倒交错,故水不逝影犹存;落...
    保定许城阅读 955评论 0 1
  • 古之人讲仁义,必先求仁心宅厚,厚而重故可久。久而入怀可以宽,宽以待人,人反而敬之。宽以得众,大家愿意追随。也...
    春风小雅阅读 965评论 0 0
  • 论语里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意义深远,其善要明理而为之。 ...
    春风小雅阅读 75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