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共读学习《被讨厌的勇气》,书中的“这是谁的课题”,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不干涉别人课题,特别受益。
书中说:孩子不爱学习、不听课、不写作业,那么,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我们一般做法:用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学习,上辅导班、请家教、有时候甚至软硬兼施。这应该就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被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学习,是不会喜欢上学习的,只是应付而已。
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时,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孩子学不学习或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那就会有冲突。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只要考虑一下“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父母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心或是支配欲。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这种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正确做法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阿德勒心理学的心理咨询辅导认为,被辅导者是否改变并不是辅导顾问的课题,这是被辅导者本人的课题,辅导顾问不能干涉。倘若强迫其“改变”,只会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今天学习收获很大,让我想到了孩子,她成绩不好,一次我问女儿:“这次考试成绩怎么样?”她就像刺猬一样,跳起来跟我说话,很生气。每次问成绩她都不高兴,孩子大了,也不能打骂批评,有些烦躁。问她考大学,她说,能上二本就不错了。我说:“好,上二本就可以了”。其实,心里很烦,都不愿意跟同事跟别人说孩子成绩。也许就是面子问题。虚荣心,不是为了他,而是我的虚荣心。孩子成绩好,能够在别人面前显摆、有面子。是自己的内心作祟。其实孩子除了成绩其他方面还挺好的。通过学习,我突然通透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她成绩不好,不能上好大学,最终承担者是孩子,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如果我逼她学习,今后她会更反感学习,不利于她的成长。我可以引导孩子学习,但不能强迫学习,去培养她对学习的兴趣爱好。所以,我放弃了干涉孩子,如果她求助我,就找各种资源帮助她学习或其他的,如果不求助,就不指手画脚不好为人师。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是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我们只要分清“这是谁的课题”,不干涉他人课题,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谢谢这次学习、谢谢这本开悟我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