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实在太重要了。都说投胎是个技术活,中国式家庭扼杀了多少无辜而自由的灵魂。豆瓣曾经惊世骇俗的小组“父母皆祸害”足以看出这些孩子们骨子里的压抑和叛逆。百度贴吧里有一个“父母吧”,里面也有很多过于激烈的言论。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为何家会伤人》一直以来都是轰动的,受众极广,因为它直击了中国家庭的现状,畸形的亲子关系,寄生宿主一般互相缠绕剥离不开。熊孩子的产生,跟家庭教育脱不开关系。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建立良性的家庭关系,是永远值得每个父母深思的不变话题。
下面谈谈文章中我很有感触的几点:
1.夫妻关系决定了家庭的幸福程度。
武老师在文中提到,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要清楚的认识到配偶才是我们一生的伴侣。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对孩子就没有所谓的掌控欲望。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良好的夫妻关系必然会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那么反过来呢,单亲家庭的孩子,或是父母有矛盾,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灵必然留下创伤,那么当他们在选择人生伴侣时也会存在不安全感,继而影响他们自身的幸福。认识到这一点,父母就应该在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时刻表达对彼此的爱意,表达感谢,不要被生活琐事磨灭了激情。同时,也应该适当对孩子进行培养帮助,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多进行家庭活动,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夫妻双方一起承担,才会更加顺利。
2.正确独立的恋爱。
文章中提到很多案例是家庭因素对孩子婚恋观的影响。
文中有写到,“无意识中,我们都将恋爱当成了治疗,希望恋人能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治好”。“我们将这个愿望投射到恋人的身上,如果恋人很在乎我们,他就会主动去满足我们这个来自无意识的愿望,去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一旦我们觉得恋人的确符合自己理想父母的形象了,我们就会变成孩子“。大多数有这种现状的人多半幼年时父母关系不好或者单亲。还有一种,就是家庭的过度保护导致选择错误,好女孩爱上坏男孩等等类似的这种。过去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很多时候,我们刻意去寻找与父母不同的人。但实际上,恋人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却常常是他(她)与父母相似的地方。很多时候可能这种感觉是无意识存在的,对方吸引你,但是由于过去心灵受过创伤,从家庭得不到的爱就会转移,就会不停的索取。这对双方都是不公平的。我们不能指望别人来拯救自己,真正拯救自己的人只有自己。只有自己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自己研习心理学,甚至自己可以去看看心理医生。努力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紧紧抓住命运。
3.分离与距离
与家庭的正确分离,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人的一生在分离中度过,婴儿与母体分离,去外地求学上班,亲人朋友分开离散,我们与形形色色的人擦肩而过。我认为,与家庭脱离关系的开始,才是人真正走上独立人格的开始。这种脱离关系,是良性的,有助于双方成长的。中国式家庭都离不开控制欲这三个字,多大都认为你是个孩子,你吃什么做什么见了什么人乃至以后要找什么样的老公婆婆都要给你规划好,这样的生活太可怕。人最主要的能力就是选择的能力,如果这个能力被剥夺,那么作为人,无异于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不完整的存在。摆脱原生家庭的好方法,一是外地求学上班,新的环境重新开始;二是抓住叛逆期,在叛逆期迅速成长,大量丰富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有自己的坚持;三是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一切的基础,经济独立就可以搬出去住,增加距离感,也就减少了控制的机会。
4.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
尽管我没有成家,也没有自己的孩子,当然几年内也没有这个打算,但是读过本书,我依然有很多共鸣和想法。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家庭,父母关系,这些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人,我的父母很爱我,但与此相对的控制欲也不停压抑着我。我挣扎过,犹豫过,绝望过,也有过偏激的想法,也曾自暴自弃过。如果当初的他们也能有意识的接触家庭教育的理念,那么是不是我的心理不会有这么多起伏波动?如果当初的我能多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是不是生活也能少走一点弯路?当然,没有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只能把握现在,拯救未来。所以我想,当我为人父母的那一刻,这本书依然还会读一再读。它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警告。
心理学是钥匙,是一门工具,可以指导我们怎么去生活。它的魅力在于每个人看到想到学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每看过一本书,心灵总是会有触动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