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读后感,都是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才开始写。所以,读一本书,只会输出一篇读后感。后来,在一次直播节目中,听到老师说:“读一本书,可以写十篇八篇的读后感,这样更能读懂书中的内容......”,一直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读完一本书,不就写一篇读后感吗?怎么可以写这么多的读后感触呢?
与此同时,我在温习思维导图的时候,也感觉到有太多的感触需要记下来,而靠一篇读后感满足不了温习之时的感触。
直到某一天,突然明白:”读后感不一定要等到读完一本书才开始写,可以读到某一段落、某一章节就停下来,开始写读后感。只不过这样的读后感是针对段落或章节而感触的,当然也可以读过的章节进行感触 ......“。 明白了这层道理,就像悟空的紧箍咒被解开一样---思维打开了,同时也促成了今天的这篇读后感的产生。
近日,读的是《精进》的选择章节。在此之前,我所认知的选择是:“选择大于努力”。在人生经历中,有的时候,一次重要的选择会改变人一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就是选择大于努力的含义。这也告诉我们要谨慎的做出选择,也仅仅是知道这一点认知。 这让我从未想过选择背后的本质?今天读了这一章节,有一点认知上的更新。
选择的本质是分清本末轻重,谨慎地做出抉择。本末就是事情主要的、次要的;轻重就是孰轻孰重的意思。当你明白了事情的整个过程,搞清楚了主要,次要部分,也清楚了孰轻孰重,那么就可以很好地做出抉择了。
除此以外,选择还有其他方面的认知。例如你真正渴望、追求的东西,也会影响选择。读到此处,我就停下阅读,认真思考"我真正渴望的东西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并写下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为什么说你想要的东西与选择有关?因为你想要的是你的初心,是你所追求的,也是你的目标所在。只有围绕着这些做出的选择才是你真正的选择。
还有一点认知更新就是宽容度。之前一个朋友评价我:说我的宽容度太高。何所谓宽容度?简单来说就是对人、对事情的容忍度。例如吃一顿饭菜,我只要求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而这样的要求在做产品时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做产品是要求内心标准比较高的。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正如书中的例子一样:有的人的要求是“找到一个可以填饱肚子的饭店,吃顿饭就可以了”,有的人“就要选择一个干净卫生的、能吃饱肚子的饭店”,还有人就是“选择干净卫生又可以吃上美味可口的饭店”。
而我的宽容度高,归根结底是我内心的标准太低。因为内心标准的低,导致选择的是合适的,满足“合适原则”;而不是文中提倡的“更好原则”。要做到“更好原则”,就要求我们提高内心的标准,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好一点,追求更完美一些。
最后一点,“重新选择,并不是从零开始”。其实我们做重大选择的时候,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一切从零开始。想想奋斗了这么久,又回到原点,是多么恐怖的事情。而作者以苏克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重新选择,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分“外职业生涯“ 和” 内职业生涯“。对于外在的“职业生涯”,也许是身份、社会角色的重大转折或变化;但是对于内在的”职业生涯“,如你的爱好、你的技能、你的能力,在外职业生涯转折时,还能一如既往地延续、发展,那么终有一天,”内职业生涯“会带着你到达你所期望的人生目标。我也是认同和相信作者说的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