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
为什么这么说?
选择就像把梯子搭在墙上,你奋力地往上爬,爬上墙头才发现,你把梯子搭错了墙,这就是选择了错误。
纵使你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能量,最后结果不对,也是徒劳。
这就是为了什么选择很重要的原因。
面对选择,我们一般有两种操作方式。
第一种是直接选择对的,一种是排除错的。
前者对自己的目标和喜好有着清晰的认知。后者规避了自己的厌恶和不想要的。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不得不引用一个概念——机会成本。
什么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你得到某种东西的同时,就会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值的机会。
举个例子:
你赚了五千块钱,你买了一部华为手机,同时就自动放弃了,把这五千块钱用于买一些小饰品去卖,以便赚更多的钱,或者放弃了买一支自己看好的股票。
心理学家把机会成本用于心理衍射定律:
你把你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一些琐事和烂人,你就要放弃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和美好的生活的机会。
这样“机会成本”就有了“显性”的看见的和“隐性”的看不见的特征。
我之前的文章提到过,隐性无形的东西的作用,往往会高于显性有形的东西。(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看看我以前的文章)
那么选择的本质是什么?
达尔文说: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做出选择的目的是:趋利避害。
但问题就在于,即使每个人做出选择的目的都相同,但是选择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决定了选择的本质?
选择的本质是认知。
有人会说,认知程度高的人会做出更好的选择,但是说选择的本质是认知是不是有点牵强了?
嗯,有一种人,他会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基本不做选择。
如果,你的选择是自己主动发出的,什么时候做出这种动作,确实是源于认知。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人就会焦虑了,他会觉得自己是不是错过了很多选择。
其实,选择是一个中性词,主动做出选择不一定比不做选择好,选择次数多也不一定比选择次数少好。
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的意愿。
所以,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遵循真实的内心。符合自己内心的最重要,他人的好恶不能代表自己。
那么,如何找到内心真正的需求呢?
清净。
当你内心清净了,才会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
很多情况下我们做出选择,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需要,而是我们与他人做了比较。
《道德经》说: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意思是:因此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做为治理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勋卓着;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
保持清净的心态,不骄不躁、荣辱不惊,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这时,无论你做出选择,或者不选择,都是符合自己内心的,对于自己而言,都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