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做咨询工作的时候,发现了大多数人普遍的一个状态:大多数人,性格内敛,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朋友少,能聊的也只是互相听,对方倾诉不开心的事,不自信,长期内耗。
家里没有基业,也没有什么特长 ,就靠上班挣钱 ,哪天辞职了 ,就一点来源也没有 。
需要用尽全力,才能维持现在的生活。
就很像转轮上的小白鼠,得使劲儿不停地跑,跟上转轮的速度 ,让自己不掉下来,不知道方向在哪,也不知道终点在哪,只知道不能停下来。
一些人意识到了这种状态,想过改变,但很难达到想要的结果,我在咨询的时候也会附带给一些指引,但只有少部分人完成了真正的现实蜕变。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有很多东西在束缚你,一些人拼了命的想往上走,但总有人往下拽你,束缚没解开,改变终究会被拉会原位。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环境不一样,如果你真的想改变自己的现状,你必须要深层次的知道,是什么在一直束缚着你,你才有适配自己的改变方法。
文章很长,我会分成三个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束缚我们的真正本质是什么?
第二部分:如何解除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三部分:是我在具体行动上的一些避坑建议。
看这个文章,不能让你瞬间赚到100万,但对你的提升会是持续的,你会清楚的知道是什么在束缚自己,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解除束缚,比过去越来越好。
我的理念是,人只能和自己对比,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自己越来越好,比过去更好。
你要是不抽出时间来创造你想要的生活,你最终一定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第一部分:是什么在一直束缚着我们?
这个问题你会想到什么?
肯定会有人说是原生家庭、经济实力、见识、资源背景、社会时代,等等。
束缚我们的东西其实有四类:
1、家庭束缚2、情绪束缚3、经济束缚4、知识束缚
但是这些只是表象,在它们的背后,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在牵引,明白了他们背后的本质,才能真正的改变。
一:家庭束缚
在我们几千的文化里,历史变迁,朝代更替,但家庭制度始终没有变过。
在一个小家庭里面,父母就是权威。
所以在大部分人的成长感受里,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被父母一步步安排好的,什么都要言听计从,父母什么事都要给建议,不按他们说的办还不行。
你的工作、学习,谈恋爱结婚的对象,甚至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自己都决定不了。
在家庭关系里面,父母过度干涉,事无巨细什么都想管,当你和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你会遭受批评,否定,为了生存,你只能听从,看父母的脸色,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父母满意。
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逐渐就会形成一种取悦别人的状态,顺应着父母、亲戚、朋友的意愿生活,会有很强的不安全感,没有自己的主观思考判断,不自信,敏感,悲观,自我否定。
说这些不是要归罪于谁,而是要了解自己。
我们都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以后当你有机会成为父母,你可能也会在某些方面指导子女的人生。
其实人们希望有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指导自己人生的方向,关键是,对方是否具备正确指导的能力?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小农经济和小农思想一直都很稳定,朝代在变,生产经济模式始终没有变。
几百年前,一个家族中最年长的人地位最高,因为他们活的久,具体事情上的经验很丰富,环境稳定的情况下,越丰富的经具体验,正确率越高。
但我们出生在一个巨变的时代,父母、祖父母那一代的具体经验,对我们来说完全不适用。
父母希望你安心工作,好好给老板打工,听领导的话,不要总想着跳槽。
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大部分的工厂是国资,工作是计划用工,是铁饭碗,甚至有些都是有编制的,稳定,有养老,有分房、有补贴;自由职业,做小生意,是无业游民的表现。
1986年,我们的劳动制度改革,取消了企业固定工,改为全员劳动合同制,可能那个年代有些久远。
20年前,是2003年,2002年毕业的大学生都还是包分配工作的,20年前还在很严格的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已经在鼓励三胎。
社会变化越快,具体经验的有用率就越低。
父母在用他们时代的经验,指导你这个时代的生活,你继承父母的经验进入社会,就像行走在现代社会的文盲,什么都不知道,一切相当于新生儿从零开始。
所以你会感觉比别人慢,和别人有很大差距。
时代变化太快,父母不具备指导人生的能力,还要强加干涉或者索取,你觉得这就是家庭束缚,最深层次的本质吗?
很遗憾,这只是表象。
如果父母具备能力指导你的人生,在生活工作上给你提供支持和帮助,你还认为家庭对自己是束缚吗?
我们不能只从结果的好坏去看待问题。
为什么父母强加干涉、支配,不是家庭束缚的最终本质呢?
我比较喜欢用精神接生术,去解释一个问的题答案,它可以让人更好的思考。
我问一个问题:你觉得父母能意识到他们的这些行为是在控制束缚你吗?
小时候你可能经常听到父母说:隔壁家的那个谁,每次考第一,你怎么回回不极格,我花钱让你上学,供你吃,供你穿,你就拿这个回报我吗?
你成绩好,听话、懂礼貌,逢人会打招呼,让他们有面子,你成绩不好,总惹事,让他们抬不起头。
他们并不觉对你的要求和管教是束缚和控制,他们会觉得那是为你好。
因为大部分父母认为你是他们的一部分,而不是真正独立、平等的个体。
这才是家庭束缚中更深一层的本质。
在生命上,你是他们的延续,在生活上,你是他们的延伸,就像他们的四肢,父母希望四肢听话,对四肢的投资、照顾和爱能给自己带来回报。
父母并没有把你当做是,和他们自己一样,同等地位的独立个体,而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很多家庭父母喜欢哭穷,你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父母会给你说,咱家穷,咱买不起,原生家庭的穷教育,子女身上就会生长出自己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
实事求是的把家庭财务状况告诉孩子,把他看成和自己一样平等地位的家庭成员,有建议权和决策权,才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财富观。
父母并没有把子女当做是和自己一样同等地位的独立个体,这是家庭束缚中最深层的本质吗?
我只能说,依然不是。
家庭最深层次的束缚是情感观念。
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和爱非常复杂,它和所有形式的爱都不一样,所有的爱都走向融合,只有父母和子女的爱走向独立和分离。
你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组建一个独立的新家庭,这才是良好的原生家庭父母最大的爱。
能否意识到这一点,不是能力或者智商上的差异,而是观念的差异。
如果你不明白这个观念,等你以后有了子女,也可能会走上父母这条路。
子女从来都不是父母的一部分,而是和父母独立平等地位的人,你有自己独立的人生,以后会有独立的新家庭,父母和子女的爱,终将走向独立和分离。
二:情绪束缚
在原生家庭的控制束缚成长下,大部分人都会丧失自我思考,会丧失独立性。
从而不自信,敏感,悲观,自我否定、抱怨、不会拒绝、长期内耗,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担心别人会怎么想。
成年或者进入社会以后,这些情绪也会一直伴随着你,它会消耗你大量的精力,让你没有时间做重要的事。
但这并不是情绪最大的束缚;情绪真正的束缚,是情绪会把事情进一步恶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费斯汀格在它的书中讲了一个例子:
卡斯丁,也就是例子的主要人物。
他早上起床洗漱,随手把自己的高档手表放在了洗漱台,妻子怕手表被水淋湿,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
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吃面包,不小心把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卡斯丁心疼手表,把儿子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
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
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
两个人开始争吵。
卡斯丁很生气,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返回家里。
但是家里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也上学去了。
卡斯丁的钥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给妻子拿钥匙。
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撞翻了路边的水果摊,水果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损失,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
卡斯丁拿到公文包到公司,已迟到了30分钟,被领导严厉批评,心情非常差,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的全勤奖,儿子刚好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有希望夺冠,但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这个例子看起来很荒诞,但其实每天都在生活中上演,只不过你可能没意识到。
生活中大量不开心的事,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的情绪一步步造成的,是自己主观造成的,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的客观事实。
这个例子中的最开始存在的客观事实只有一个:就是手表摔坏了。
之后的事都是情绪在一步步推动。
每天都陷在情绪里,你根本不可能注意到生活中的机会。
我曾经和一个朋友聊过类似的事,最后两个人得出一个面对这些事的方法,就是时刻问自己:这是你的想法和情绪,还是事实。
柏拉图在洞喻思想实验中阐述过一个内容:
设想有一批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里,他们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有一个燃烧着的火把,在火把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
在墙的后面,有一些特定的人,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不同的动作。
这些人偶的影子会投射在囚徒面唯一能看见的洞穴墙壁上。
囚徒从一出生就只见过影子,也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东西。
碰巧,其中的一个囚徒被释放了,被释放的囚徒他转过头,看到了火光和真正的物体,他走出洞穴,看到了阳光下的真实世界。
这个时候,他意识到以前所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洞穴,而以前所认为的真实事物也只不过是影像而已。
被释放的囚徒返回洞穴,劝说他的同伴,也让他们也走出洞穴。
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真实世界的经验,认为他疯了,根本不相信他,也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并且绑架了他,最终把他杀死了。
洞穴就相当于你的主观精神世界,外面的现实就是客观现实世界。
人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主观精神世界,客观现实世界。
如果你认为主观精神世界里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那就会永远被困在那个世界。
那我们来看一下,在我们说的这些情绪和想法中,哪些是客观真实世界,哪些是主观精神世界。
不自信,敏感,悲观,自我否定、抱怨、不会拒绝、长期内耗,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
不自信是客观真实世界,是个人的特征表现。
悲观是主观精神世界。
敏感是对客观真实世界发生的事的反映或者过度反映,是主观精神世界。
自我否定,是主观精神世界。
抱怨是现实动作,是客观真实世界。
不会拒绝是客观真实世界。
长期内耗,是主观精神世界。
在意别人的眼光,是主观精神世界。
这些想法和情绪中,只有不自信、抱怨、不会拒绝是真实存在的,其他的都是你主观精神世界的东西,是你的主观想法和情绪,它只对你有影响,不对外界有影响。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医生边吃饭,边为病人诊断。
有网民表示:上班时间吃饭,哪里好了?
单看这个视频,你并不确定医生是看病的时间在吃饭,还是吃饭的时间都用来看病。
后来有患者出面证实:是医生牺牲自己吃饭的时间,给病人看病。
你所产生的都只是你的主观想法和情绪,但如果你把想法和情绪直接当做事实,那就会和这些人一样。
很多人不在乎事实,只讲情绪。
这张图片,你觉得他们在吵架还是在讨论问题?
无论你认为他们是在吵架还是讨论问题,那都只是你的主观想法,不一定是事实。
你什么样的看法和情绪都不会对他们的客观现实有影响。
想法需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是不是事实。
受情绪控制的人,少了验证环节,直接把主观想法、情绪当做事实,就会促使你做出行动,让事情进一步恶化,这才是情绪真正的束缚。
就像刚刚这张图,你认为他们在吵架,如果他们其中一个是你的朋友,你就会对另一个人有敌意,对他/她的言语和行动就会不一样,事实有可能他们只是在讨论问题。
你觉得有人在看你,对你不满意,那可能只是你的想法,现实中别人可能并没有注意你。
三:经济束缚
经济束缚,不是说你没有钱,而是你根本不了解最基本的经济运行规律。
社会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给你100块,在不亏损的情况下,让你在一天内把它变成150块,我相信你肯定能做到。
给你1万块,在不亏损的情况下,让你在一个月内把它变成1万5千块,我相信你也能做办到。
给你100万元,在不亏损的情况下,让你在半年内把它变成150万元,你还能做到吗。
给你1000万元,在不亏损的情况下,在一年内把它变成1500万元,我相信你大概率做不到。
前两个能做到,是因为靠体力和精力就可以,后两个做不到,是因为超出了体力和精力,你除了使用体力和精力赚钱之外,对经济的运行没有任何了解。
最简单的货币,你认为你了解货币吗?
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是法定货币,是信用货币的一种,在一些时代,还出现过贝壳、石头做货币。
但这些都是货币的外在形式,货币真正的本质是别人相信。
比如一个一亿元硬币,我认为它是1亿元,拿它去买东西,别人会把它当做1亿的价值吗?
肯定不会。
那我有1欧元,我认为它就是和1人民币一样的价值,去买1人民币的冰棒,别人会卖吗?
会卖,而且还会找我零钱。因为对方认为1欧元在当前的汇率里比1人民币的价值更高。
所以,你认为货币是多少钱没有用,别人认可才可以,别人认可你手中货币的价值,你才能从别人手里买东西。
货币的真正逻辑,不是自己相信,而是别人相信。
再说消费,你觉得你了解消费吗?
消费不只是花钱,而是如何花钱,在大部分人的消费观念里,从来没有考虑过机会成本。
这个世界资源是稀缺的,你不可能拥有一切,所以必须做好取舍。你每做一个选择,背后都会有放弃。你放弃的其他选项中,最高的价值,就是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
你花钱买的任何一个东西,比如买了一个包包,或者一个游戏机,都是放弃了同等价值的其他东西。
你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它的机会成本,甚至你可能都没意识到这是放弃和选择。
有一些家里父母是做生意的,或者自己在做生意,奔波劳苦一年,每年流水很多,看起来也能赚钱,但很多年过去了,却积累不了财富。
本质上就是没有认识到机会成本。
举一个例子:一个夫妻经营的餐饮店,男女两人,一年在房租、食品原材料、以及一些易损耗材上的总成本是30万,这家夫妻店,一年能净利润赚20万。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夫妻店一年赚20万还不错。
但其实根本不赚钱,甚至可能是亏钱。
两个人如果不做餐饮店,而是选择厨师行业的工作,假设一年净收入是15万,这是劳动力的机会成本。
30万资金,如果没有用来买食品原材料,而是用来投资其他领域,假设可以赚4万。
那这家夫妻店一年其实只赚1万块钱,如果生意不好,只赚了17万,其实就是亏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让你明白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的机会成本。
这个例子中,赚的这1万是利润,也就是剩余价值,财富的积累必须靠剩余价值。
真正的商人,永远会把机会成本计算在内,机会成本也是成本。
比如做一个项目,100万的投入,机会成本是20万,如果最终到年底一共是有120万,你问他今年生意怎么样,他会告诉你只是保本。
大多数人认为的保本是100万,一年后不亏不赚还是100万,但这其实是亏的。
120万才是保本,超过120万的部分,比如150万,30万是利润,也就是剩余价值。
如果剩余价值很多,说明有其他人的价值被压榨了。
你工作赚不到钱,就是你劳动的剩余价值被压榨了。
在经济困境里,意识不到机会成本还只是束缚之一。
真正的束缚是资本的力量。
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两个人,甲和乙,甲有100万资金,乙有1万资金,两个人猜硬币,输了给对方100块钱,公平公正,各50%的几率,你认为最后他们各自会有多少钱?
最后,甲会有101万,乙一分钱也没有。
即使是最公平的条件,只要对方的资金是你的10倍,你基本上就没有可能赢了,如果对方资金是你的100倍,那就是必输,过程可能会有曲折,但最终都会把钱输光,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同理,当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掌握资本的有钱人,发展速度会比你更快。
就会形成你看到的局面,有钱人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人越来没钱,危机出现的时候,也是底层的人最先遭殃,恶性循环,永远被束缚在底层。
但是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现在的收入和存款比10年前是多的,并没有越来越没钱。
其实那是通货膨胀带来的错觉。
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280元;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3834元。
20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0年的6.97倍。也就是说,2000年的1000元等于2020的6970元。
2000年,猪肉的价格大致在2块5一斤,2020年猪肉价格在20元一斤,是2000年的8倍。
看起来你手里的是钱变多了,但购买力下降了,简单的说,就是钱不值钱了,这就是通货膨胀。
官方发布的数据,2012年到2021年,近十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在2.23%左右,但现实远不止,真实的通货膨胀率应该在6%左右。
这意味着你什么都不做,你的钱,也要达到每年6%的增值,才只是持平的状态。
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一年6%的收益,不高也不算低,花精力能找到这样的金融产品。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投资这个观念。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要投资理财,要钱生钱,卖菜的阿姨也知道把钱放余额宝每天有利息。
但我不认为这是投资,因为投资最关键的两个信息:风险和回报率。
你不了解风险,也根本不知道回报率多少才是保本,你还觉得是投资吗?
持平通胀才是保本,多出来的才是收益,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这个观念,觉得有利息就行。
投资有风险,不推荐盲目投资,如果你要投资,至少得知道你的机会成本,什么样的回报率是保本。
不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没有机会成本意识,没有投资理念,资本的束缚等等这些,从现实层面,隔绝了大部分人上升的通道,经济束缚是最难解开的。
四:知识束缚
一些人宣扬读书无用论,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读的书,学的知识,没有办法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我们所学的知识,不是没有意义,而不是不能为生活变现,无法在生活中使用,不能使用就无法产生价值。
在具体的知识上,学校不教赚钱,学校教的是努力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学校不教你如何认识自己,学校教你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听话做事的人,学校也不教你如何使用社会规则,只教你遇到规则要遵守。
义务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属于自己的结构化思维体系,但是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束缚和情绪束缚,限制了你的独立思考能力。
父母和学校在知识的教育上唯一给的信条就是“努力”,大学毕业之后,除了努力什么也不知道,不懂社会运行的规则,不动经济的运行规律,不懂人情世故的重要,不懂利益交换的逻辑,更不懂人性。
尤其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父母视野狭窄,思维老旧,顽固不通,给不了你任何指导,甚至还总在人生的关键节点给你出馊主意。你只能自己摸索,误打误撞,弄得满身疲惫,精力焦灼,等你明白这些的时候,基本上已过半生。
你上学所学的具体知识,在工作几年后都会忘的差不多。
真正有用的知识,可能要从你进入社会才开始学,而富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这些。
但是,没必要抱怨,与其抱怨过去,不如提灯前行,这是已经存在的事实现状,认识自己的现状,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这个束缚要很长的社会工作经历才能改变,需要你去找到对你有用的知识,然后迅速理解和吸收使用。
所以知识的困境,本质上是思维的困境,是如何找到和使用对你有用的知识。
如何找到,找全,并且正确的有用知识,靠的就是一个人的思维逻辑模式。
看完这个视频,你可能会觉得经济知识对自己很重要,那你能找得到对自己适用的相关领域知识吗?
还是所有的书都买一遍?
你要用哪些关键词去找?
这些关键词如果找不到怎么办?
你要去哪些平台找?
找到之后怎么判断有没有用,是作者的主观想法,还是客观事实?
这些都需要你有完整的结构化思维系统。
很多人在进入社会工作后有一个感受,就是自己从小到大相信的道理,有一天发现在社会上并不适用。
这其实也是思维的限制。
我在公众号提到过,罗翔老师的一句话,他说,他觉得’天道酬勤这句话挺害人的,它让人们误以为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做成事,太理想化了’。
单以“天道酬勤”来说,我们在讨论成功的可能性的时候,常常忘了一件事:就是这个世界上还有有很多东西不以人的努力和意志为转移。
罗翔老师所说的“相信天道酬勤”挺害人的,实际上说的就是绝对化思维很害人。
相信“天道酬勤”,你只能看到勤,看不到其他;相信“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你只能看到选择,看不到努力;选择和努力对于做成一件事来说都是必不可缺的因素,没有谁比谁重要。
绝对化思维,从一个点来给全部做定义,比如,老板看到一个员工干活不上进,就轻易地说,这届大学生不行,甚至扩展到现在的年轻人不行,一些人看到明星离婚的新闻,就说再也不相信爱情。
社会底层非常容易形成,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观念,仿佛一个事情的存在,就只有两个极端,永远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善恶分明、正邪不两立”,这个世界除了善就只有恶吗?
算不上绝对的好人,但也不是坏人,这才是现实大多数人的状态。
上层的人不太会这样,因为他们从小形成的就是结构化思维。
网络越发达,信息越多,思维上的差距对现实贫富差距的影响就越大。
很多信息是现成的,但你不知道怎么找到它,怎么使用它。
每天做的就是刷短视频、刷娱乐新闻,会让你的视野越来越狭窄,思维越来越固化。
知识的束缚,本质上是思维模式的束缚,但更深一层的束缚,是不知道和想不到。
你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对你有用,你可以去找去查,去做,但如果你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呢?
比如应届大学生优势政策,考公、考研的政策途径,工作上的一些补贴政策,消费补贴政策,住房补贴政策,产业扶持等等。
这些都是公开的信息,但是你不知道,就会形成信息差,社会上有很多可以免费使用的资源,你不知道,就会比其他人损失很多资源。
还有一些行业内的信息差,这个没有办法避免,因为这是一个行业的门槛和壁垒。
我们不是三体人,人类社会永远都有会信息差存在,所以,你在任何一个领域,做任何事,都要优先考虑到信息差。
看到这里,我想一部分人,应该已经知道改变命运往哪个方向走了,不知道没关系,我们来看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如何和解除自身的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家庭束缚、情绪束缚、经济束缚、知识束缚,这四类束缚中,我认为知识束缚中的思维束缚是最重要的。
因为家庭束缚和情绪束缚都是指向现在,而思维束缚是指向未来的。
生活工作中,你会看到有一些人很厉害,换一个新的工作,很快就能上手,而有些人,换一部不同品牌的新手机,几天都玩不明白,这不是智商上的差异,而是底层思维认知的差异。
系统化的思维能帮助你梳理和拆解问题,看到事情的核心,你很容易就能做到触类旁通,遇到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事情,上手自然就快。
生活中必然会不断出现新的事情,思维认知其实决定了你处理和适应新事物的速度。
如果你是结构化思维模式,看完前面的内容,改变命运的方向其实已经很清晰了。
很多人都想过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可能不只一次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很难在现实中找到抓手,没有具体的方向,也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
改变是一种对比,而命运的改变只能和自己对比。
在开头,我说过,我的理念是:人只能和自己对比,我们所做的事都是为了让自己越来越好,比过去更好。
如何比过去更好呢?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可以。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你想要达成的目标,你的困境,你的束缚,其实都是你人生中遇到的问题。
我的另一个理念是:只要你把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了,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所以,解除束缚,就是改变命运。
解除束缚的方法,就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家庭束缚如何解除?
家庭束缚最深层的本质,是想法观念,父母和子女的爱,最终走向分离和独立的观念。
不仅是父母,也包括你自己,都没有这个观念。
你要做的不是改变父母的观念,而是改变自己的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的孝文化以及父母灌输的观念里,父母供子女吃穿上学,有养育之恩,所以孩子要报恩,父母是子女天然的债权人。
对于孩子来说,从一出生,就背上了一生都还不了的债,背负着还债报恩的思想,永远也直不起来腰,永远也不可能独立平等。
有过外出经历的人应该知道,如果你带了很多行李,身上背了了很多东西在赶路,你根本没心思看周围的东西。
对父母的爱或者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应该是自发的,是在没有约束下产生的感情和行为,而不是利益交换。
在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如果你养儿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你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或者你可以问问你自己,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背着对你的债长大。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背着对你的债长大,那你自己就不能这样做。
这是观念上的解除,你可能一瞬间明白,也可能一天明白,一年明白,但只要明白了就会不一样,这是观念的转变,是瞬间的变化,是思想的束缚解除。
这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觉醒从80后开始,在90后和00后身上,越来越明显。
解除了原生家庭的思想束缚,才能解除原生家庭的现实束缚。
现实中,如果父母不具备指导人生的能力,他们的建议和要求就不要再听了,心理和距离上进行独立。
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自己承担自己的人生结果,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同样在《天道》中,丁元英在五台山,关于为什么大多人平庸没钱,说了一句非常本质的话:
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所以就只能在精神上跪着。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这本书中写道: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
“等靠要”的思想,是自己把自己当成弱者,会让你失去独立思考和创新,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失去对思考的思考。
要想改变自己,那就要彻底摒弃骨子里的这些观念。
出生在底层,人生的指路人非常关键,摆脱了等靠要的思想之后,才有判断的能力,才具备寻找指路人的资质。
解除家庭束缚:
第一步:解除思想束缚,真正的独立,摆脱对所有人的等靠要;
第二步:解除现实束缚,如果父母不具备指导人生的能力,他们的建议和要求不要再听;
第三步:找具备能力的指路人。
指路人不只是父母,老师,工作领导很多都在充当指路人的角色。
小时候怕父母,怕老师,长大之后大概率怕领导。
原生家庭的束缚,在成长过程中,会延伸到老师和以后工作的领导身上。
工作上领导的否定、打压和过度干涉,其实是原生家庭束缚的延伸。
想办法找具备能力的指路人,找不到也没关系,但绝不能再被现有的人拖累。
你可能判断不了哪些人具备指路的能力,但你一定要有能力判断哪些人不具备。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指导人生的能力,其实很简单,看这个人的状态,是富足的,包容的,尊重的,积极向上的,还是抱怨的,贫穷的,诉苦的,不思进取的?
跟这个人一起生活做事,你是向上的,还是向下的?
这些需要你自己去感受和判断。
情绪束缚如何解除?
情绪束缚是在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中所形成的状态,不自信,敏感,悲观,自我否定、抱怨、不会拒绝、长期内耗,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担心别人会怎么想。
这些状态情绪会推动事情进一步恶化发展。
在这些状态情绪中,只有不自信、抱怨、不会拒绝是真实存在的,其他都是主观精神世界产生的。
解决情绪的问题,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分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我的成长经历中,面对这些问题,用的是内观,把自己独立在事情和情绪之外去看待问题,从参与者变成旁观者。
中国的内观法源自于庄子的心斋:凝视内心、自我观照、自我启发,自我洞察。其目的是提高自控能力,以及人的悟性和自我认知。
先将自己的感觉集中在身体上,一般是呼吸、或者心跳,慢慢的去感受它,这个步骤主要是用来静气凝神,整个过程类似冥想的前奏,冥想不一定要坐者,我冥想就喜欢站着,习惯之后也可以直接跳这过程。
先静气凝神,然后回想你刚刚做的事,如果你刚跟家人或者朋友吵完架,正在气头上,以第三视角的身份去观察你整个吵架的回忆经过,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对方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把整个事情的回忆观照之后,怒气就会消失,你可以看到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会变得平和,发现自己或对方的问题所在。
整个过程就只是以第三视角观察,不要思考,思考是观照之后要做的事。
内观可以让你脱离情绪,剩下的就是情感和利益。
在情感和利益的基础上,要怎么取舍决定,才是要思考的事。
习惯之后,内观就会成为你的本能,你时刻都在内观,自我洞察。
1953年,日本学者吉本伊信提出了“内观疗法”,在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内观疗法都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用内观法或其他的方法,脱离自身的情绪控制,以更高纬度的视角看待发生的事情。
分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这是脱离情绪束缚的第一步,达到主观精神世界的稳定。
活在现实里,不是活在想象和情绪里。
但在情绪的束缚中,不自信、抱怨、不会拒绝是真实存在的,内观法虽然也有助于改变这些状态,但并不能直接改变,现实的存在,需要用现实的东西去改变。
不自信、抱怨、不会拒绝,这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应对社会的方式习惯,需要用正反馈机制来改变。
这是解除情绪束缚的第二步,建立正反馈机制。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群狗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狗被放进一个笼子里,里面设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但不会伤害它们的身体。这些狗挣扎一段时间,但逃脱不出笼子,最后会选择放弃。
然后,再把这些狗放进另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里,隔板的一端有电击而一端没有,隔板并不高,但是受过电击的狗,并没有选择尝试逃脱到安全的另一边。
与之对应的是对照组的狗,对照组的狗没有经过第一道实验程序,它们很轻松地就跳到了笼子的另一端。
塞利格曼又做了一次实验,先把狗狗们放到可以逃避电击的笼子里,再进行实验。实验发现,那些有过成功逃脱经验的狗更不容易陷入绝望。
而那些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躲避电击的狗,大多都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现象。
它们已经学会跳起来躲避电击,但它们丧失了继续努力躲避电击的动机。
会显得无精打采、惊恐和痛苦。即使把狗狗们放到一个很容易躲避电击的情境里,它们也不会再尝试躲避。
后来也有学者采用其他动物进行过类似的实验,都得到了与之相同的结果。
人其实是差不多的。那些长期经历失败,在童年中有过诸多不愉快经历的人,第一直觉就会告诉自己掌控不了局面,很容易陷入在沮丧的状态之中。
而那些有过成功体验,从小就养成了优秀习惯的人,也更具备对付各种磨难和挫折的应变能力。
很多人不自信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太久没有感受过自信的状态,会心虚,不适应。
建立正反馈机制,选任何一个事情,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某种技能,或者某一个具体的事,尽全力把它做好,先在这个领域中建立自信,然后适应自己的自信。
只要重新感受自信的状态,你很快就可以得到调整。
先把事情做好,获得自信,自信又帮助自己把事情做的更好,这就是正反馈机制。
建立了自信,抱怨就会减少,内心变得更强,才有拒绝的勇气和底气。
经济束缚如何解除?
经济束缚想要解开是最难的,因为它对现实生活影响最直接有效,需要按图索骥一步步的来,不要想着一步登天,嫌贫或者仇富的心理没有意义,人只能和自己对比,比过去更好就可以。
想解决经济的束缚,要分阶段来:
第一阶段:
有两步要做。
第一步要做的是:了解经济的运行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最基本的认识,具备机会成本的意识和投资的意识,你可能要看一些书或者学一些东西。
第二步要做的是:把自己当前主要收入来源的工作做好,尽可能的在小圈子做到顶尖,如果已经做到顶尖,尝试压缩自己工作时间,提高效率。
把主要收入来源的工作做好,有一个前提,就是选择正确的工作。选择对自己来说正确的工作,比盲目努力要好很多。
工作上,同等条件下,要优先选择一个行业内最高端的职位工作,,很多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是新东方英语新入职的老师,可以选择教出国留学英语,也可以选择教高中英语,你选哪一个?
如果我来选,我会选择教出国留学英语。
理由有三个:
第一,出国留学英语的收费更高。
第二,出国的人群本身就是高知或中产阶层家庭,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本身就更强,适合成为资源。
第三,高中英语很多人是被动学习,留学英语是主动学习,同等条件下,留学英语相对应的通过几率更高。
当然,教出国留学英语会更难,你对自己没有信心,想先从教高中英语开始,等有经验了再转去教留学英语,在现实社会很难行得通,至少在我们的社会环境里是这样的。
不用在意自己有没有高端职位的经验,或者在意做不好被淘汰,那不是你要操心的事,那是公司面试人的事。
你可以让老板知道,什么叫物有所值,也可以让老板知道,什么是便宜没好货,你还可以让老板知道,贵的也没好货。
你值不值这个价,水平高低,做老板的才要考虑这些,立场不同,利益就不同,职责自然也不一样。
有了这个职位,才有匹配这个职位的能力。
上班型的工作,同等条件下,一定要优先选择一个行业内最高端的职位,想赚钱,就离有钱的人、能够赚钱的资源近一点。
第一阶段达成之后,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要分析自己的收入来源,以及如何把现有的资源效益最大化。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的一句话:现在不是考虑你缺少什么的时候,而是考虑用你拥有的东西可以做什么。
第二阶段是要让自己从从消费者,转为独立的价值生产者。
考虑5个问题:
1、思考自己有什么资源可以出售?普通人有的资源,时间、技能、体力、人脉关系等等。
2、思考怎么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出售?
3、思考怎么把目前不可出售的资源出售?
4、思考怎么把已有的资源用更多种的方式出售?
5、怎么把已有的资源以更高的价格出售?
把这些问题的回答认真写下来,每隔一段时间去整理,去增删。
这些问题是为副业准备的,你必须要有多种收入的方式。
第三阶段:以自己在领域中的能力、资源和老板进行价值交换,不再是打工。
上层是一个圈子,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不是认识吃过饭就叫人脉,你具备上层的人需要的价值,那你就有了议价的资本,有了一席之地,才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
第四阶段:是资本和资源,脱离打工,以资本和资源、信息差赚钱。
千万别想着盲目创业,没有想法、没有目标,为了创业而创业只有死路一条。
创业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如果你在第二阶段副业的过程中,找到了很好的资源变现方式,才可以考虑创业。
现在的社会很浮躁,各种各样的媒体、文章、视频,宣传几天、几个月赚几百万,让很多人都觉得钱很好赚,好像只要敢做就能赚钱。
即使没赚钱,他们也会告诉你,一定要闯一把,本来就没什么资源,大不了一无所有,从头再来。
所有人都想快速暴富,但是没有人告诉你,资产不仅可以清零,还可以为负,负到你一生都要搭进去偿还。
这4个阶段里,没有说到投资,你觉得投资应该在哪个阶段?
投资应该在所有的阶段都存在,第一阶段中主要是投资自己,之后的每一阶段才是金融属性的投资。
知识束缚如何解除?
知识的束缚,本质上是思维模式的束缚。
思维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刻意训练的过程。
你看的那些短视频,咨询,都是零散的知识,零散的知识是信息,没有办法形成体系架构,知识学习,千万别看零散的东西。
知识束缚的解除,要做三个方面的事:
第一:是工作上专业的技能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多赚钱,这是你立足的根本。
第二:是丰富自己的常识和信息。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人性等等,可以多看一些纪录片或者书籍,我大部分 的视频网站都开了会员,就是为了看纪录片。
第三:建立自己的独立思维体系。
着重介绍两个思维体系:第一性原理溯源思维和结构化思维。
第一性原理。
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观点:“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第一性思维是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是倒推溯源的过程。
在一个问题上不断追问下去,直到根源。
比如,前半部分讲家庭束缚用的就是第一性原理溯源思维。
家庭束缚,是父母不具备指导人生的能力却要强加控制干涉;再往上是时代变化太快,父母长辈的经验不适用;再往上一层,是父母没有把子女当做和自己一样平等独立的人;再往上一层,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再往上,是父母没有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爱走向分离的观念。
每一层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一层层往上走,直至问题最终的根源本质,能让你更好的理解和解决问题,也能帮助你判断对错。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当我们面对问题时,通过某种结构,把它分解成一个个你能解决的部分。这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
我们平时的思维是零散的,结构化思维更像是一个金字塔。
结构化思维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它的思路是,把最顶端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解决问题的不同方面,再将这些方面进行二次分解,形成若干个组成这些方面的原因。
结构化思维的好处,是帮助自己更全面的看待事物,不会只盯着其中一个点。
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的,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底层的人最缺的其实就是结构化思维,大部分的观念,比如勤劳致富,天道酬勤,选择比努力重要,等等是都一种绝对化思维,其实都只是事物中的一个方面,你只盯着其中一处,一定会忽略其他的关键信息。
结构化思维像金字塔,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种子,一个种子生根发芽,长出主干、枝干和树叶,最终成为一颗大树。
第三部分:避坑建议
第一个建议:一定要投资自己。
学习是一种投资,这是花钱也要做的事,一个东西的价值不只是它当前的价值本身,更多的是它以后能给你带来的价值;长远来看,投资自己比投资任何金融产品的回报率都高。
第二个建议: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
如果你完全靠自己的经验去成长,会有很多问题:
第一,会走很多弯路,因为你每个坑都要去趟一遍,甚至趟几遍;
第二,成功的速度比较慢;
第三,天花板比较明显,因为你成功的边界,就是你认知的边界。
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经遇到过,并且可能已经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只是你还不知道。
你的顿悟和新发现,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第三个建议:改变消费习惯。
图便宜买了一箱苹果,从烂的开始吃,最后吃一箱烂苹果。
因为价格便宜,买了没有用的东西,才是最大的浪费。
买一样东西,犹豫的理由是因为价格,那就买;买的理由是因为价格,那就不买。
有价值的东西不能因为贵就不买,没有价值的东西就算再便宜也不能买。
第四个建议:保持随时记录想法的习惯。
我一直有这个习惯,我看到的,临时想到的,甚至一些有意思的梦都会用手机便签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思考,思考应该是每天都要进行的事。
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的经典台词:懂得思考的人,才掌握了成功的钥匙。
查或搜索信息并不是思考,搜索引擎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证实”你的想法,或者确认一个疑点,如果你对一些问题理解不深刻,根本都不知道该搜索什么。
第五个建议:定期复盘。
一定要明白,复盘是为了寻求进步,不是为了把锅甩给谁。
第六个建议:不需要把失败合理化。
结果不好,不代表行动不对。
事情失败之后,人会安慰自己,比如自己状态不好没发挥好,有人干扰,等等。
这些理由都是失败之后让自己的现状合理化。
但这些理由,都没有一个涉及到真正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接下来你该怎么办?
这一点上,动物比人做的更好,比如一头狮子,捕猎失败了,它会想自己状态不好,有其他的动物干扰,或者环境不合适吗。
不会,它只会想,下一个,我要捕猎什么,它不会把自己的失败合理化。
你可以去找失败的原因,但真正重要的是下一步你要做什么。
第七个建议:让你的生活保持变化。
大部分人的的生活没有变化,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就不会有机遇产生。
可以是环境变化、人的变化、新的知识信息等等,总之让你的生活出现新的东西。
对于成年人来说,大部分变化是来自于持续输入的信息知识。
当一个人经历过一段时间痛苦的爬坡之后,就迅速进入稳定状态了,不再有新信息摄入,就会停滞很长一段时间。
第八个建议:认识自己。
整个内容 ,你认为第一部分重要还是第二部分重要?
人不是机器,机器坏了不会自己修,但人一旦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改变是很自然的事,这是智慧生命的本能。
认识的越深刻,改变越自然而然。
所以第一部分的内容更重要,才占很大比例。
第九个建议:用希望做动力,别用恐惧做动力。
希望会给人动力,恐惧也会给人动力。
害怕过苦日子,所以更努力去奋斗,它会给你动力,这个动力来源于对残酷生活的恐惧:你不想要过残酷的生活,所以你更努力。
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种状态:你见过更好的生活,见过更优秀的人,你想成为这样的人,所以你更努力,这是对更好生活的希望。
恐惧会让人一直处于焦虑状态,而希望比恐惧有更正向、更长远的动力,有更高的上限。
你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对目标生活的追求,对改变世界、改变自己的渴望。
短期可能恐惧做动力更好,但长期一定是希望的动力更好。
对向往生活的希望,比对残酷生活的恐惧,更有意义。
改变,不可避免的会让自己产生焦虑,任何人都会这样,适当的焦虑不是坏事,至少说明你积极进取,并且在努力寻找出路。
不能过于急躁,跨越阶层并不是一跃而就的,你只要不断的比过去更好就行。
村上春树的一句话: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
我之前做咨询,见过很多人最真实、最糟糕的状态,但我始终相信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潜力。
北海虽奢,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节选自知乎 ‘六先生的玄学宝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