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阿苏主要讲述“理性认知有时候不一定有效”。个人理解意思就是一个人知道了或接受了一个理性认知,但对行为(做事)影响,不一定就会有具体的效果。
知道一个道理,为什么无法践行、做不到?
那就聊一聊我的想法:
知道一个道理并认同,其实就是对于这个道理讲述的事实以及按照这个道理去做的结果表示认同。如果想要产生具体的影响,只是停留在认同或隐隐的认同阶段,而不去行动,那对于人的处境和现实情况来说,是不会有任何改善的。要想让认知影响到行动,我想可能会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我认为就是内在动力。
如果一个信条对于自己的触动和影响足够大,能激发自己非常强烈的内在动力的话,那就有了做事的第一步基础。其实也就是把这个信条或者是认知的信息与自己建立关系的过程。之所以说大道理没有用,最关键的就是大部分听道理的人,都觉着这个道理没错,但是这个道理和自己没有关系。觉着和自己没有关系,也就是没有改变的动力或者说动力不足,那就肯定无法投入行动,那是必然的。
这条还让我想到了“立志”,通常年少初期都会被教导要学习伟人“立志”、“立大志”,就会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精忠报国”,“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要比洋人强”这样伟人与名人的志向,这些志向给与了他们行动的方向,给与了行动无穷的动力。
第二步,就是落实行动。
有了方向其次就是落实行动,落实行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和人落实行动的方法就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知就必须从思想上了解一件事后才会去做,没有自己去探索和思考的能力。就像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不管家里买大小家电,电视机、电冰箱、手机还是洗衣机,我父亲问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个说明书在哪,把说明书给我瞧瞧。特别是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APP的使用都是自己慢慢探索出来,其实做一遍也就顺下来,明白了。但我父亲就会说“这些我不会,没有教我我就不会,没有说明书我就不会”,这其实就给自己落实行动产生了阻碍。
我的理解就是如果这个事的试验试错成本很低或者这样的试错成本我是能接受的,那我就会尝试先去做,从“干中学、学中干”。这就是经常所说“想都是阻碍,做才有答案”。
但有些人对于错误的不耐受,会放大全能感有可能受挫带来的不舒服感受;且做事又需要有思考的能力,思考其实也是建立在自我效能感之上,就是我去做过事,且我也有能把事做好的经验,因此我也愿意动脑子去思考。如果我没有通过自己思考去把事做好的经验,我之前都是听别人告诉我事情都是怎么办的,那我就不愿意去思考,我遇到了事就没有思考的能力,我就退行、拒绝、隔离了,因此我就没办法落实行动。“晚上想象千条路,早上起来磨豆腐”,不做就不会错,不会错自己就是好的,自己的感受就不会破坏,但当然现实也不会变。
第三步,就是过程中成人自我能整合调整好思维与体验的关系。
其实也还是要处理好全能感带来的感受与事物发展规律的矛盾。当有了一定的方法论,经过了一定的思考,付诸行动后,发现万事开头难,中间难,往后那是更难。再看看自己立的目标遥遥无期,怎么办?那有可能半途而废就出现了。要了解,事物的发展有事物发展的规律,那就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体验的产生留时空,要能落实行动走下去,那一定是要经历时间,一定要给做这些事留空间。一上来就定一个非常高远的目标,把自己当“超人”、“天才”、“神童”,其实都是对自己的暴政。思维无限高,体验在脚下,步履维艰,这不就是不断地在鞭挞自己吗?谁能忍受得住这样的评判,自己都把自己锤到了土里去,这样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循序渐进,小步慢跑,耐得住寂寞,才是做事之道。也是阿苏不断提及的“君子终日乾乾”。
第四步,就是克服困难的能力与决心。
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延伸,即便循序渐进、小步慢跑,那还是依然会遇到大小困难,那也是必然的。如果我们想一件事就能马上做成一件事,那我们就真成神仙了。期间必然会遇到或大或小来自内在或者外在条件的困难与阻力。怎么办?又是考验成人自我稳定性的时刻了。成人自我更稳定,更愿意与困难做朋友,面对困难,直视困难,那可能困难就没有那么难。但如果遇到困难,就有非常大的情绪体验,产生对内对外的攻击性,或手足无措,或自怨自艾,导致这些情绪把自己困在原地,成人自我状态的功能性必然也受到了影响。儿童自我状态的感受去影响了行为与决策,有可能就会出现“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样的情形。就像阿苏说的,谁不想与父母搞好关系,但可能也不到1%的家庭,亲子关系能非常和谐,家庭关系的建设与改善永远都是一个进行时,没有绝对的完成时。能不能达成就在于是否能和困难做朋友,在不执着于最终目标的过程中,与事物发生深度的链接和关系,也就是去面对困难,有“凡墙皆是门”的信念,这样才有可能不被困难所阻碍,慢慢走到目标终点。
回过头再看看本期的主题,理性认知为什么有时候不一定有效?知行合一为什么就这么难?是因为认知与行动中存在非常复杂的内在关系与联系,也存在潜意识深处的信息对于认知与行动的影响,这些也都是错综结合在一起的。想通过改变认知就想有做事效果,其实中间还有一些道路需要踏踏实实的走过。人生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人生的修行立足于方法论与实证经验,而非单纯理论。用静霞的话来说就是先从不评判、持续的“撞好每天的钟”开始,走向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