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6
1 第一百四十八课
(135)自我防卫表示我受到了攻击。
(136)生病乃是抵制真相的防卫措施。
2 【对话Shiiva】之125摘抄
a“每个人”都有命定的未来——觉醒、回归、服膺于自己的天命。
在这一点上,绝无例外。
你可以在时间线上“拖延”很久,却无法阻止它的到来。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你如何知道“未来是什么样”?
就只要看“现在”。
你还有哪些没有宽恕的信念?
你还有多少未被接纳与释放的情绪?
如果你在“此刻”紧抓着“必须如此”或“绝不能如此”的信念不放,未来一定会有“对应的事情”发生,来让你放下这样的执念。
如果不放下,就会痛苦。
但这不是惩罚,你也没有罪。
一切的发生,只是教你放下——从而带给你自由。
如果你不再用某些念头画地自守,也就无需创造任何“外在事件”来放下它。
b 人们希望看到未来,是希望控制自己的内在体验。
他们希望追求某种结果,而躲开另一些。
就像追逐某些特定的“好感觉”而逃避“坏感觉”一样。
但感觉,并非由事件决定。(与发生遇见什么无关)
而是由人在其上加的诠释带来的。
我们以为:对我有利的,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
但人们真的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好”的吗?
人们评判好坏对错的标准,往往是狭隘的。
而所谓发生在时间线上的“好坏”,只具有某个时间节点的特性。
c 往往是某种预期目的,在驱使人做某事,但人们鲜少发现,即使这个目的并未按照计划达成,但做此事本身却有价值。
不要固着于做某事的既定目的,以及所谓的“成败标准”。你的收获,也许在“意料之外”。
你做事的“目的”,有时也并非头脑能够把握。
如果一个人总是害怕某件事会发生,而不敢做想做的事,那不过是某种自我绑架——显示ta一直活在头脑幻想出的恐惧里。
而当ta经历了、体验了,发现也不过如是。
d预测,就是某种“因果关系”。
而这种关系,相当不稳定,且只在特定的角度上,才成立。
并不是让你完全放弃所谓的理智与分析,而是劝你不要沉溺在头脑的幻想中。
当你承认自己“不知道”,才可能坚定地走在“觉醒的宿命”中。
3 a放下期待、放下评判,真的可以四海皆朋友!
当你越来越不在意别人“爱不爱你”时,会更有爱的流动。
b 有小我,就有“无价值感”,底下是“自我定罪”与不配得感。
无我没有牺牲感,而小我是通过牺牲提升自我的价值。
4 执着于解决问题(把问题当真),只会让问题不断发生。
不断挂碍着心中的问题,是一种自贬的行为,如果你关切的只有这些问题,你会发现问题无处不在,这其实是在浪费我们的潜能。
我们的内在工作强调的是:了解自我和实相的本质。
当我们变得愈来愈客观自爱时,某些问题自然会获得解决。因为我们有许多问题都是源自于不明白自己是谁。
一个自尊自重的成熟之人,会学着去容忍和接纳某些问题,学着与挫折共处,同时又能欣赏人生美好的一面。如果一个人体悟到了某些精微面向,或是某种本体的境界,但还是一味地追求圆满和至乐感,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心理内涵,就是一种不成熟和琐碎的态度。
别人爱不爱我们,觉得我们好不好,根本不重要;这是非常重要的认知。
各种感觉一定会出现,但内在工作的重点乃是超越得失之心。真的渴望看到内心的真相,最终一定会带来自由,这才是重点所在。
放下趋乐避苦之心。我们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心理议题、冲突和误解,这些都该被视为内在工作的一部分,但却不是焦点或重心。当我们不再集中焦点于解决问题时,整个自我了解的过程就会带来一种满足感。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除,好事就不会发生。”这种态度阻碍了我们敞开心胸面对当下的状态。
保持放松,对己、对人仁慈友善。你为什么会认为只有在没问题时才能享受自己?你为什么要等到开悟才放松下来?为什么必须等到仁慈友爱的品质从天而降的那一刻,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友善一点?这绝不是人生运作的方式。
你必须有耐性一点一滴地面对问题,并且在面对问题时,仍然能感受到快乐和圆满。
某些事是需要处理的;某些事则只能允许它变成生命的一部分。
人生并不是在问题解决之后才开始的。某些人之所以比较能感觉圆满和快乐,并不是因为问题都解决了,是因为他们能够如实地接受事情的真相。
5 a人相信了自己的妄想和头脑编织的故事,就会无事生非,做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事折腾自己。
你忘了,从一开始,真相是,你什么问题都没有,一切的发生都是正常的,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暂时的。用平常心,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你的处境,去理解你的境遇,去接纳所有的发生。
你从来都是完美的,从来都没有任何问题,这才是真相。
b 我们经常在不了解事实的前提下向别人投射各种不好。当你提醒对方有问题时,那只是你以为的有问题,是你心里出了问题,而不是对方。
我很好,我没问题。他很好,他没问题。请时刻记住这两句话。
6 爱自己,
就是不苛责,不攻击,不贬低,不嫌弃,不厌烦自己;
理解和接纳自己当时当下的所有样貌;
不用他人的自己的期待绑架自己(去“应该必须一定要”);
不比较,不嫉妒,不强求,不控制;
尊重和允许自己的独特及与…的不一样;
不过度抱怨,不委屈牺牲,不刻意讨好,不去扮演受害者,也当拯救者;
专注于接纳当前现状现实,且主动创造自己想要的;
尊重自己真实的感受;尽可能的链接和依从自己喜悦舒服的感觉做事;
不用正确,标准,条条框框量化和绑缚自己;
让自己放松下来,去经历体验一切的发生遇见,种种的感受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