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说三国22| 贾诩能把曹操的脉,告一状害人无数
曹操越是不理解,内心越急,便追问:“难道受了委屈?什么人如此大胆,敢当着丕儿的面欺凌他的老师?”
贾诩仍铁了心坚持不开口。
曹操急得站将起来,问:“你到底有什么恐惧的啊,难道我曹孟德军中还有连我也拿将他不住之人?”
贾诩见曹操急躁火性的一面终于被激起,理性开始渐渐有些偏颇失准,才开口说:“丞相,不是文和受了什么委屈,只是怕讲出来,会有成百上千的人将要大祸临头啊。”
曹操惊奇地问:“什么事情如此严重,会让你如此惊恐?”
贾诩忙跪下,说:“丞相救我啊,我只怕曹洪会以蔡瑁、张允两将军作为开祭,让我们这些四方归降来的谋士将士从此魂不守舍、苟延残喘而难以度日啊!”
曹操忙扶起贾诩,追问:“我替你们做主,你尽管告诉我什么事情让你这般惊恐?”
贾诩这才将曹洪憎恨降将的原委一一道来,然后说:“当年姜太公为周文王提出的三项纲常,‘君王以举荐贤良为纲常,官员以任用贤良为纲常,士卒百姓以敬重贤良为纲常’。有了这些规矩才为文王建立周朝树立了朝纲。今日我大军如不敬重贤良,反而把贤良的人看做是某些人升官的阻碍而废弃这些纲常,那么我大军的未来真的让我担心忧虑啊!”
曹操听罢,沉默下来,想:“曹洪若果真如贾诩说得这么张狂,那么以后不但会坏了我的名声,最让我担心的是,我百年之后,丕儿、植儿依靠什么能弹压住这伙如狼似虎的将军?这样一来岂不是因为几个族人的小利而毁坏了我谋天下的大利?”
其实,本来曹操就有些觉察。连年的征战,将士们胜多败少,骄气凌人、狂妄之心不但难以收敛,反而是骄傲自满到了极点,自以为天下无敌,致使整个大军军风浮躁、不听调遣、放纵饮酒、耽误军务、贪色夺财、欺凌百姓、轻视幕僚等类似的事端一再发生,因而很多谋士的心中虽然积累着郁闷和怨气,却仍然压抑忍耐着而不敢禀告于他。这样长久蓄积,一旦像洪水一样暴发,则恐怕会导致众叛亲离、朝纲崩溃。
他不由联想到太中大夫孔融、九江太守边让、江夏太守书记祢衡、桓劭等那些名士。“这些人不好好思考着当官该如何报效朝廷、抚育各地百姓的贫困饥荒,却屡次聚集到一起非议朝纲、讽刺我们曹氏家族、蛊惑扰乱人心;其中那个孔融最为可恶。”他暗中骂道。
孔融是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代世孙,少年时就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名噪天下。因为他耿直豪纵的性格,为人处世一直放荡不羁、桀骜不驯。他的言论行为经常有出格的地方,在朝廷里尤其不遵守礼节,经常不穿官服、不戴头巾走进宫廷。
曹操憎恨孔融,因为此人竟然对孙权的使者毁谤朝廷,连曹操因为粮食短缺而禁酒他也反对。更有甚者,针对曹操提出“奉迎天子以约束诸侯”的策略,孔融却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王的权利,削弱诸侯的权势”,分明是要曹操还政务大权于大汉天子。
而且,孔融还不知天高地厚,经常与祢衡互相标榜。
想到祢衡,曹操又禁不住暗骂:“祢衡也不是个什么好鸟,竟然作《鹦鹉赋》,在赋中说什么‘闭以雕笼,剪其翅羽’来抒发愤闷,借咏叹鹦鹉来讽刺当今朝政……”
最后,他暗暗下了决心:“看来的确到了该整治一批人的时候了,否则,这场平定天下的最后一场战役还没开战,我就先被自己的人打败了。现在我正需要开刀祭旗之人,这次曹洪正好碰到刀口。曹洪啊曹洪,怪只怪你有眼无珠,自己撞到刀口上,不要怪我无情无义。我既然能捧你,必然能摔你;让你捧得高,摔得重,借此来一场全军整肃军风的天翻地覆大整治,把久积怨气的民心人气彻底理顺。”
一场血雨腥风,正在到来。
——自肖永革《三国绝对很邪乎》,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