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吸引力与亲密:喜欢他人与爱他人

靠着朋友的点滴帮助我才得以度日——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

当什么有所归属时,即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满足归属需要,并与另外两种人类需求(自主感和能力感)保持平衡,通常就会带来深深的幸福感。

我之前非常缺乏归属感,一直在寻找一个理想之地——更甚至说我最想在两个或者几个地方轮流呆着,大约这是内部冲突的心理表达。我最后败给了现实,也回到家庭,重新审视我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并在其中寻到了我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关于这一节的几点感受

1、死亡会提醒我们重视归属需要,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我们所爱的人保持亲密。感受很深,最近通过济南女大学生死亡事件唤醒了我对死亡的许多体验,然后怀着这种体验觉察当下的生活,不断改进,的确让亲密关系更好了,也能对家庭有更好的归属感。

2、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即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满足归属需要,并与另外两种人类需求(自主感和能力感)保持平衡,通常就会带来深深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感觉与人有联结自由以及有能力

这是曾经深刻困惑我的问题,我总是无法活在当下,总是与当下的环境的人无法联结,我想这是源于母亲的信念投射给我——“周围的人我一个也看不上”。是啊,母亲其实也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也是固化在童年时候小舅出生那年,因为需要替父母带小舅而没法读书,于是她就固化在童年里,“周围的人我一个也看不上”可能投射的是对大舅和小舅的怨恨。

自由也是我向往的,因为我一直被母亲紧紧的捆绑在那里,什么都说她自己厉害,也许她就是靠不停的神话自己厉害,来让我崇拜她,潜意识里控制我的束缚。

能力也有所摇摆不定,一方面被母亲的自我感觉良好投射,总想去投机取巧,另一方面,安不下心来也影响能力发挥。

3、研究发现,所有文化中的人们,无论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家庭中,都会使用排斥来调节社会行为。

社会排斥是一种真实的疼痛,而爱则是天然止痛剂。

鲍麦斯特认为,要在社会水平上满足归属需要就应该有所付出。

一、导致友谊和吸引力的因素

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和被喜欢的感觉孕育出喜欢和爱。

1、接近性

接近性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仔细想想,读书这么多年,关系比较好的,大部分是自己的座位前后左右距离比较近的同学,这和接近性有方便许多。

事实上,地理距离并不是关键,功能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

而浪漫的爱情常常是更像雏鸭的印刻,只要是经常与我们在一起,我们会爱上几乎是任何一个与自己有着大致相同的人格特征并且会回报我们感情的人。

曝光效应:在多次呈现刺激之后,学生们对刺激的评价更为积极。现在自媒体网红就是这样。最近很多的拉面哥,三块钱一碗,十五年不涨价,经过自媒体多次拍摄后,在网络上发酵。

曝光效应诱发了愉快的情感。

情绪相比于思维更有即时性。(情感可先于认知)

2、外表吸引力

整体上来说,女人倾向于因性格而爱上男人,男人则倾向于因外表而爱上女人。

匹配现象:人们一般与跟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人选择朋友,尤其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受欢迎程度和自我价值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

但也有一些夫妻的吸引力并不匹配,但他们却很幸福。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力较差的一方常常具有其他方面的品质,可以对自己的外表进行补偿。

这样看来,影响社交的关键——你是否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自我感觉良好。

接纳自己正在进行中,喜欢自己倒是挺喜欢的,但是自我感觉良好还需奥继续的锻炼和觉察。

谁具有吸引力?

严格来说,吸引力指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所发现的任何具有吸引性的特征。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正的吸引力其实就是完美的平均。也就是说完美的平均对于演讲来说都是容易识别的。

3、相似性与互补性

相似产生喜欢,不相似导致不喜欢

4、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缺点比优点更有影响力

二、爱情的种类及要素

爱就是活下去的自然力量。

许多自杀者有一部分就是心中充满了恐惧,已经没有爱了,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

爱情三角理论

亲密、承诺、激情

浪漫之爱:亲密之中有激情

相伴之安,亲密之中有承诺,结婚证就是承诺

愚蠢挚爱,激情之中有承诺,

三、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

1、依恋

2、公平

3、自我表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