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无酒不欢,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酣畅淋漓,不醉不休......酒在社交场合具备有各种特殊的含义。正所谓:醇厚佳酿古今传,滴滴香浓豪饮干;亲朋好友会聚首,把酒言欢意绵绵。
月之夜、雪之朝、花之下,与人悠然闲谈,举杯小饮,可以助清兴,发雅致;闲暇之日,友人不速来访,则端出酒食,加以款待,心情也甚为欢愉;在高官富贵之家,酒食出于庖厨,经美人之手端到席上,秀色可餐;隆冬之日,斗室之中,于火炉上小煮点什么,和二三知己举杯痛饮,那是古之诗人的雅事;几个善饮的学者,于旅舍或山野间,口中说着“何不上酒肴”,而径直在草地上坐下论道,轮番把盏,意趣浓郁;最为豪气干云的是壮行,端起粗瓷大碗,满上酒,一饮而尽,把碗摔碎,气宇轩昂,击节而歌:英雄豪杰出征前,风潇潇兮易水寒,以酒壮行誓言令,饮酒文化几千年!
自有了酒,便有了醉,酒出文化醉出诗,多少名篇,借酒传至后世,却也是一段段佳话。“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太白是何等的不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少陵又是何等的无奈,酒于才子成了消愁的药剂;即便是豪气干云的魏武帝也自问自答,“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也许,只有陶渊明能捧着酒壶坐在田埂上看老黄牛在夕阳中反刍,然后慢慢地醉倒在那片桃林中,把酒话桑麻,悠闲得让人心也醉了。
然而酒也有可厌之处,但凡有事,一定要喝酒,且喜欢强行劝酒,真不知道理何在。被劝酒的人,端着酒杯,皱着眉头,一脸为难之色,直想趁人不备扔下酒杯逃走。然而被发现后,则牵裳捉臂地被留在座上,强行灌饮。结果,本来稳重端庄的人,变得疯疯癫癫,一味丢人现眼;本来正常的人,变成病重的人,醉得分不清前后左右,倒头便睡。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喜庆的场合,更是令人咋舌。大醉的次日醒来,头痛欲裂,粒米难进,躺在床上痛苦呻吟,昨日的事仿佛发生在前世,一点也记不得了。公私大事都被耽误,造成诸多不便。
人,在不同处境与场面下喝酒,喝多喝少,如何喝法,醉与不醉,与当时的心情必有很大关系。不同的心情有不同的喝法,不同的喝法反映出不同的心情,而不同心情下喝了会有不同的反映与结果,心情好与坏,也能喝出不同的味与量……反之来看,一个人的饮酒品相,也能反忖出他当时的心境。
在大庭广众之中喝酒,真的要管控好自己的心情,不能尽情放任,率性而为,倘若过量,弄出些尴尬来,误了事,害人又害己。
最理性的喝酒方法,当是“饮酒不醉最为高”,轻松的闲暇时分,放开心情,来上一二两,自斟自饮,逍遥自得,情趣盎然,乐在其中,神仙般快活。
故而,喝酒终归还是喝的心情。至于那些场面上应酬时的交杯换盏,各人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喝,真实只有天知道,陪着喝醉了又是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