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子夏问:“《诗经》里说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洁白的宣纸,然后才能绘画。”子夏问:“先有温饱,再谈礼法吗?”孔子说:“子夏,你启发了我,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
🤔子夏问诗,认为丽质天生的女性,不必多作装饰,只要穿上素色衣服就很吸引人了,本意在于礼仪形式之华美,而孔子的回答在于礼仪之实,内容之美。子夏领悟力强,受到启发,因论诗而举一反三,带入了自己的思考,孔子赞扬子夏从“绘事后素”中体会到“礼后乎”,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真实情感应是统一的,“礼后乎”的解释是“先有温饱,再谈礼法”,也可以是“先有仁心,再谈礼法”,都是阐述做事、求知的顺序,提醒我们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先学会走,再学会跑,一步一步地来,做事才能稳当。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
🤔孔子尊礼好礼,曾对夏商礼乐文化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礼乐制度早在夏商两朝就已形成,周朝的礼制是在这两朝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而且还要更加完善一些。孔子本想通过古时的典籍验证自己的研究,由于年代久远,能够证明古礼的历史典籍和人才都已不复存在了,面对这种现状,夫子虽然有些失落,但他却坦诚地告诉别人,即便自己知道许多以前的礼制,但是在没有得到验证的情况下,它们是很难成立的,更不要说服众了。无法得到证明的推断,只能是推断。凡事都要有证据证明才能成立,没有根据的事情即便做得再好,也得不到大众的认可,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既是治学的态度,也是治国的精神,凡事都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引申到现代的观点而言,实事求是就是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