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给然然讲完睡前故事,准备睡下,然然一直往我枕头上靠,我想把她挪过去点,抱着她不小心让她的头磕到了床头,她哇地一声大哭,我赶紧说:“对不起,对不起,妈妈没抱好,磕到你了,妈妈不是故意的。”
听到我的话,她立马止住了哭声,还说了句:“妈妈,没关系,即使妈妈磕到了我的头,我还是最爱妈妈,我最喜欢妈妈了。”
这句话让我愣了一下,愧疚最近晚上为自己的学习,每次她过来找我玩,我总是以“宝宝去找XX玩,妈妈等下过来陪你玩”作为借口打发她,有时还不耐烦,甚至为了各种事情呵斥。
最近能感觉到然然讲话的语气变了,比如以前她想做一件事,需要帮忙,会说:“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帮我剥个橘子,好吗?”,变成了现在的需要都没说,就开始说“都不给我剥桔子!”的责怪和委屈,这种变化我们都注意到了。
孩子的行为是对父母行为的复制和放大,仔细想想,这是受我的影响,最近我经常和冠先生互怼,互不相让,指责对方多过鼓励,自己讲的时候没有察觉到,这个前后对比在孩子身上的进一步放大,让我意识到这种方式的错误。
多用商量的语气与家人沟通,而不是命令或指责的语气,这样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事情没做前就有了抵抗、敌对的情绪,学以致用,对待家人的礼貌和修养才是真正考验人的,因为我们对外可能会注意点,回到家就放松了,但放松不代表可以不尊重,这是两码事,尊重家人,也是尊重自己。
明明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有指责的语气跟我沟通,却还是用这样的语气来跟家人沟通,潜意识是认为家人不会把我怎么样,这种意识要改,家人是最信任我的人,也是我最大的支持,不能有吃定他们的感觉,沟通表达要传递爱和温暖,传递信任和尊重。
反思,对家人更要尊重,更要让他们认为有我家里更温暖更有价值。
今天重读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全集》,其中待人处世的第一大原则:不要批评、责怪或抱怨他人。因为人并不是绝对理性的,而是充满了情绪变化、成见、自负和虚荣,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会招致愤恨。
以下这篇《父亲备忘录》写得非常好,
听着,孩子,我有一些话想要对你说。此时你睡得正熟,一只小手掌压在脸颊下,你的额头微湿,卷曲的金发贴在上面。我偷偷溜进你的房间,因为刚才在书房看报的时候,内心不断地受到斥责,终于带着愧疚的心情来到你的床前。
我想了许多事,孩子,我常常对你发脾气。早上你穿好衣服准备上学,胡乱用毛巾在脸上碰一下,我责备你;你没有把鞋子擦干净,我责备你;看到你把东西乱扔,我更生气地对你吼叫。
早餐的时候也一样,我常骂你打翻东西、吃饭不细嚼慢咽、把两肘放在桌上、奶油得太厚等等。等到你离开餐桌去玩,我也准备出门,你转过身,挥着小手喊:“再见,爸爸!”我仍皱着眉头回答:“肩膀挺正!”
到了傍晚,情况还是一样。我走在路上,偷偷观察你,看见你跪在地上玩玻璃弹球,脚上的长袜都磨破了。我不顾你的颜面,当着别的孩子的面叫你回家。并对你吼道,长袜子是很贵的,你要穿就得爱惜一点!想想看,孩子,这话居然出自人之父的口里!
记得吗?就是刚才,我在书房里看报,你怯生生地走过来,眼里带着惊惶的神色,站在门口踌躇不前。我从报端上望过去,不耐烦地叫道:“你要什么?”
你不说一句话,只是快步跑过去,双手搂住我的脖子亲吻。你小手臂的力量显示出一份情爱,那是上帝种在你心田里,任何漠视都不能使它凋萎。你吻过我就走了,吧嗒吧嗒地跑上楼。
孩子,就是那时候,报纸从我手中滑落,我突然觉得害怕。我怎么养在成了一个坏习惯啊!挑错、呵年的习惯——这就是我对待一个小男孩的方法!孩子,不是我不爱你,只是我对你期望过高,不自觉地用自己年龄的标准去衡量你了。
其实,你的本性里有许多真善美。你小小的心灵就像刚从山头升起的阳光一样无限明亮,这一点可以从你天真自然、不顾一切跑过来亲吻、道晚安的动作看出来。孩子,今晚其余的一切都不重要了,我在黑暗中跪到你床边,深觉愧疚!
这是一种无力的赎罪。我知道你未必懂得我所说的这一切。但是,从明天起,我会认真地做一个真正的父亲!要和你结为好朋友,你痛苦的时候同你一起痛苦,欢乐的时候同你一起欢笑。我会每天告诉自己:“他只不过是个男孩——一个小男孩!”
我实在不该把你当成大人,孩子,像我现在看到的你,疲倦地蜷缩在床上,完全还是婴孩的模样。记得昨天你还躺在妈妈怀里,头靠在妈妈肩上,我要求的实在太多太多了。
卡耐基金言
批评不担不会改变事实,反而会招致愤恨。
因批评而引起的羞忿,常常使雇员、亲人和朋友的情绪大为低落,并且对应该矫正的现实状况,一点好处也没有。
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尽量设身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他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