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推荐的这本书已经畅销了很久,或许很多人早就已经看过,作者是来自一位日本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的职业的时候,只觉得果然是日本人——总是能把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弄得如此精致,还能弄得独树一帜、立派成说,把整理杂物这样芝麻绿豆事儿也弄得追根溯源,顶礼膜拜的认真劲儿,倒是很值得学习,
阅读之后,发现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的价值在于,能够时不时提醒我们形成定期清理的好习惯,无论是整顿家务,还是我们的认知和情绪,都很适用,延展性很强。
回归《断舍离》这书的内容本身,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非常简单,不是以物品为主角,而是以自己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这物品)还能不能用?
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
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看完这书,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已经开始在家里翻箱倒柜,大刀阔斧的“断、舍、离”,
老实说,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把一堆可有可无的东西从家里彻底清退,那种感觉确实很爽,家里的空间也变大不少。
扔与不扔,取舍之间,可能有人会问:“真的要这么败家吗?”,“有些东西真的还可以用哦……”。
其实扔东西的心情舒爽倒是其次,扔完之后的思考,有这么几点心得,更有价值:
1.断舍离的过程,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扔东西本身,而是扔的时候都会反思一下,理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念,
例如:整理消费观,为什么我会买这个?图便宜?降低标准?……
无论是那种原因,都会让自己警醒一下,既然买回来不喜欢,就花点时间弄清楚自己适合什么? 喜欢什么?
花时间认真买一个真正中意的东西,反而更省钱,因为你会爱惜且使用很长时间。
整理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为什么当时我会留下这个?我潜意识里希望怎样?现在回顾这件事,我是否还需要……?
2.降低自己对物品的执念(进而降低各种物欲、甚至是对人的执念)
有些东西是自己喜欢的,可是放在家里很多年,也并没有使用或再看看。
处理掉的时候,我会问自己:“如果要逃难(逃生),我会带着它吗?”,如果不会,就可以考虑找妥当的处理渠道处理掉了。
我这样问的原因是,我们自己认为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太多了,而事实上它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况且,即便是特别重要的东西,有一天真的坏掉或者消失了,你还能怎样? 痛苦一顿还是苦苦寻求一个一模一样的?
要我说,很多事情讲究一个缘分,缘尽了,就安心等待下一次的相聚。
古话说:“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岸”,太过执著于一样事物或者一个人,早晚会出问题。
3.自在人生,也须自省。
断舍离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反省的过程,小到整理好家里的杂物,大到整理好自己的内心,
通过不断的自我省视、自我抛离,才能更清楚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自己需要的。
更何况,舍得舍得,没有舍,怎么会有得?不清理、不断舍离掉旧的自己,就不会有机会看到新的自己。
温故而知新,特别是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现在,我们其实更加需要定期的做断、舍、离,不是浮于扔东西的表面,而是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定期的去清理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情绪、反思我们的工作节奏——以便能够让我们自己持续保持一个轻装上阵的良好状态,过上轻盈感十足的“减法人生”,从而拥有简单、舒适且自省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