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在生活中,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非常重视情绪的力量和价值,所以他们不会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情绪。”
“当他们难过时,他们能在孩子面前哭;他们可以发脾气,并告诉孩子自己为什么那么生气。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他们理解情绪,并相信自己能正确地表达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孩子的学习做出了榜样。”
“事实上,父母的情绪表露是对孩子如何表达情绪最有效的诠释。当看到父母经过激烈的争吵后,对彼此的分歧达成了和解,孩子将学会如何化解冲突,并为真爱的持久力所打动。”
“同样的道理,当看到父母极度悲伤的样子(如离婚、祖父母去世等原因),孩子将学会如何应对悲伤和绝望。特别是当看到身旁的大人在悲伤时关心彼此,给予对方支持、安慰和帮助时,孩子将懂得,分享彼此的悲伤有助于建立感情的联结,增进彼此的亲密感。”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思考:
尽管我持续的学习家庭教育和心理学,但有时仍然会控制不住情绪发火,并经常因此自责懊恼,读到这段话,顿时有拨云见日的感觉。是啊,人不是机器,怎么能时刻保持情绪平稳呢?有情绪了,我们当然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如果刻意控制或压抑它,反而会引起更大的潜在情绪,甚至心理或躯体疾病。
常军心理曾经说过,情绪是我们与他人、乃至世界链接的唯一通道。我想,情绪也是我们自我存在的一个感知工具。人有七情六欲,才能称之为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一个准许自己发怒的母亲,才有可能准许儿子有同样的情绪;一个接纳自己悲伤情绪的父亲,才更可能坐下来细细聆听女儿的悲伤。
“我们要合理表达情绪,而不是带着情绪化表达。”这句话最近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也是我要学习和修炼的目标。
那么重点来了,我们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才是合理的呢?
首先,我们要觉察到自己有情绪了,了解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最好能具体命名,比如愤怒、焦虑、担心、悲痛等…只有先了解它,才能有下一步的清晰表达。
接下来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比如我们可以说“我很生气,因为我感到自己被冒犯了”。或者“我特别难过”,“一想到那件事我就特别的委屈”等,但是要避免“你真愚蠢!你刚才的表现真像一头猪!”、“都是因为你太过分了,我才发火的!”等带有攻击和中伤的表达方式。
把“你”句式替换为“我”句式,那么听的人的关注点也会由被指责后的防御对抗,转化为对对方的倾听和理解,一场干戈可能就因此而化为玉帛。
需要注意的是,情绪要直接表达,而不是拐弯抹角、指桑骂槐,甚至采取甩脸子、冷暴力方式等让对方猜,这不是成熟的表达方式,而是单纯发泄自己的情绪,结果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对抗或远离,更不要说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了。
当然,表达情绪只是情绪管理的一个环节,还需要觉察情绪、接纳情绪、消化情绪以及运用情绪,才能真正掌握与情绪的相处之道。
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提升,从而不再受困于情绪,而是与它和平共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