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 第二章:唐太宗之高祖李渊
艺凡:历史的步伐来到了唐朝。
易中天:对,李渊登场了。一门也是武川军阀、关陇勋贵和混血家族,李渊跟杨广还是表兄弟,只不过李渊年长两岁。隋炀帝在南巡的时候,认命李渊为太原太守。
艺凡:为什么认命李渊呢?
易中天:太原北面是突厥,长城之内则四面都是反政府武装力量:东有窦建德,西有梁师都,南有李密,北有刘武周。所以隋炀帝认为,李渊只能替他看家护院,根本就无法兴风作浪。
艺凡:他也想不到,李渊会跟突厥勾结。
易中天:李渊最初的表现确实让炀帝放心。当全国各地的反叛风起云涌时,李渊所在的太原却出奇地安静。
艺凡:那怎么说反就反了呢?
易中天:似乎是被逼出来的。某个晚上,一个名叫裴寂的人请李渊吃饭。
艺凡:裴寂是谁?
易中天:当时,隋炀帝在太原辖区所在地建立了行宫,叫晋阳宫。裴寂是晋阳宫的副监,李渊则以太原留守的身份兼任总监。副监宴请总监,理所当然。
艺凡:这个饭有问题?
易中天:官员的酒宴上照例有女人做三陪,裴寂却在李渊享用之后告诉他那是晋阳宫的宫女。
艺凡:动了皇帝的女人,不可饶恕的大逆不道。
易中天:中了圈套的李渊如五雷轰顶,只好向裴寂讨教计将安出。
艺凡:怎么办?
易中天:裴寂说:唯有造反。而且,裴寂还告诉李渊,造反时机成熟,准备充分。二郎李世民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只是因为担心得不到大人的同意,这才安排明公与这些女人有肌肤之亲。李渊只好说:既然我儿确有此心,而且拿定了主意,那就听他的吧!
艺凡:这个说法靠得住吗?
易中天:靠不住。裴寂请客吃饭是在晋阳宫内还是宫外?如果在宫内,李渊当然知道做三陪的是宫女,也当然会避之唯恐不及。如果在宫外,则李渊完全可以不认账。
艺凡:那史书为啥要这么写呢?
易中天:为了把李世民塑造成唐帝国的真正缔造者。这就像《三国演义》为了抬高诸葛亮,不惜丑化周瑜,矮化刘备、孙权、鲁肃。
艺凡:可怜他爹,也只好去做窝囊废。
易中天:种种迹象表明,李渊绝不是糊涂虫,更不是窝囊废。他的糊涂和窝囊是装出来的,觊觎之心反倒早已有之。否则,他为什么要李建成和李世民兵分两路,一个去潜结英俊,一个去密招豪友?按兵不动,只是为了稳操胜券。
艺凡:一旦看准时机,他就会动如脱兔。
易中天:而且一旦动起来,就比谁都狠。他盯住了长安。然而长安毕竟是关陇集团的根据地。拥有长安,以长安为新王朝的发祥地,对于李渊这样的武川军阀、周隋故旧和关陇勋贵,不但名正言顺,而且驾轻就熟。何况镇守长安的是十三岁的代王杨侑,李渊想要,岂非囊中取物李渊却没有轻举妄动,他必须先解除后顾之忧。为此,他做了三件事。
艺凡:哪三件事?
易中天:第一件,突厥的始毕可汗达成协议:攻下长安后,土地人民归李渊,女人财宝归突厥。这当然因为突厥在北,长安在南。从太原南下取长安,如果被突厥抄了后路,后果不堪设想。
艺凡:第二件事呢?
易中天:去忽悠李密。他写信给自命为反隋盟主的李密,表示衷心拥戴他奉天承运,自己只要能再封于唐就心满意足。于是骄狂的李密不再留意李渊,一心一意攻打洛阳,反倒成了替李渊阻拦东路兵锋的挡箭牌。
艺凡:第三件呢?
易中天:举义旗不举反旗。李渊宣布,南下的目的是复兴隋室,立杨侑为帝,尊杨广为太上皇。这就规避了人臣造反的罪名,在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
艺凡:隐患都已排除,现在可以动身。
易中天:七月初五,李渊率军三万誓师南下。十一月初九,攻克长安。次年三月十一日,杨广在江都被杀。五月二十日,李渊即皇帝位。一个王朝倒下了,另一个王朝站起来,只不过这新王朝还必须再接受一次血雨腥风的洗礼。且听下回分解,玄武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