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份游小岗遗址未果。
当时到了小岗村北地田野里,虽然大概位置有村人指出,说只是一片高一些的田地,一块记录小岗遗址的石碑……但遍地两米高的玉米挡住了视线,哪里找得到?结果无功而返。
今年四月二日,正巧是星期天,下午没事,就骑车十多公里,再次寻访“小岗遗址”。
长垣《民国县志》这样记载小岗,“在县北九里,与学堂岗南北相望,隆然高起,广约数十亩,虽经河涮浸淤垫,现仍突兀特起,高出平地数寻”。但真正让小岗出名的是后来这里发现有先民生活的痕迹,曾出土许多陶器瓷器,成为赫赫有名的文物出土遗址。
资料显示:小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城东北4公里的满村乡小冈村北400米。1978年2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北长22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约26400平方米。遗址北高南低,中心高出地面3米。文化层较厚,中心钻探5米不到底。灰土露于地面,陶片标本有瓮、罐、盆、鬲、豆、壶等。纹饰有绳纹、篮纹、弦纹、附加堆纹等,陶色多为灰陶......
据说前些年这里农民耕地时犁尖曾翻出过陶器和古钱,可现在只剩下一处高岗,和一通孤零零的石碑而已,但即便如此,我也想一探究竟,去实地感受一下我们前人刀耕火种的地方。
这次顺着老路很快走到目的地,虽然绿油油的麦田视野开阔、一览无余,但仍没看到明显的标志。询问田间两位劳作的老人,竟然均不知有此遗址,只好依书上记载样子四下远眺,北边几百米外地势稍稍高起,隐约几间破房子,旁边影影绰绰一黑色的石碑样物体,心想不管是与不是,前往看看便知分晓……
前边没路了,扔了车子,葱麦田里斜穿过去,果然 判断没错,终于找到它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但并未“犹抱琵笆半遮面”,终于一览石碑真容了!
这通黑黝黝的卧碑坐落在一条南北水渠西侧,一米来高的水泥底座,下窄上宽,这通记事石碑呈横向长方形,外面一圈水泥镶边,正面最上面刻有行书“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中间四个近似魏碑体大字“小岗遗址”,下面三行小字“河南省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布”、“长垣县人民政府”。
石碑背面除了介绍小岗遗址的长宽面积挖掘深度及出土文物类别外,特别提出“小岗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兼有战国和汉代的文化遗址,其遗址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性质、特征有很高的价值。”就是说,这是个时代堆积遗址,很多朝代先民在此生活过,并且留下了遗物,只不过它们保留的土层不同。
仔细观望这块遗址,虽然长满了青葱的麦苗,历代农民也肯定想把它削平,以利于方便种庄稼,但现在看来,方圆上千平米仍比周围地势要高,并且呈南低北高态势,无怪乎有村民说“传说这地方挖不低”(意思是挖走再多的土仍是高岗),附近群众都把这片土地叫“高顶儿”。
小岗在古代属于长垣不多的较高地势之一,民间有“一溜儿仨高岗,宜丘寺,杏坛和小岗”;《嘉庆长垣志•一统志》记载:小岗位于学堂岗前,在长垣县北十里,平岗突兀,近岗,土皆赤色。相传孔子曾过此讲学,今有庙,明天顺中建,其前又有小河,形势连亘……
今天,小岗土质的赤色已丧失殆尽(也许是赤红色的黏性淤土),与四周皆为青一色的土层;传说中的岗上小庙也踪影全无,但是有关孔子和小岗的渊源却有个美丽的民间故事:说是三仙老奶相中小岗的位置了,想起座山。就在地里埋了一双绣花鞋做记号。孔圣人也相中这地方了,就偷偷的在绣花鞋下面埋了个竹简。后来老奶要起山刚起个个小土坡,孔圣人说我先占的地方你不能起山。老奶说我先占的地方,埋了一双绣花鞋做记号。孔圣说我比你来的早,埋了竹简……争执间一挖竹简在底下。老奶没办法只好去浚县一把土一把石头的起了浚县山。
甚至传得更神的是,小岗下面有地道,一头通向宜丘寺,一头通向县城……
而让小岗再次闻名遐迩的是它的数次遭劫。
中国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盗墓贼,他们不但掘墓发阴财,甚至把黑手伸到了先民生活遗址,据悉,小岗遗址几十年来曾数次被盗,最为出名的是公元一九九四年的某天夜里,附近方圆十余里的村民被一声霹雳般的巨响惊醒,第二天才发现小岗遗址最高处直贯而入被炸开一个直径七十余公分深不见底的大洞……至于被盗走些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却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遐想……
离开小岗遗址,走出好远了,我还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就在这片隆起的厚土下,埋葬了千年前几代繁华与荣光,我仿佛看到,那些先人们衣着鲜艳的古装,操着好听的方言;远远的街巷里定然也有鸡鸣犬吠……虽然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他们和今天的我们依然头顶着同一片蓝天……
历史总是这样,留下几多绝美故事,在不经意间给人一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感触,或许这就是人类一直喜欢古文化的原因吧!
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