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秋,就算再忙也得“啃秋”,老传统不能忘,快乐入秋!

一转眼,炎炎夏日已经进入尾声,我们迎来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也就是8月7日。这一天的到来,标志着酷暑退场,凉爽的秋日拉开序幕。关于立秋,民间有句常见的俗语:“立秋不咬秋,金银往外丢”!在民间,立秋不仅是一个节气的更迭,更承载着丰富的习俗与文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啃秋”。


谈及“啃秋”,它其实是民间庆祝丰收、祈求健康的一种方式,虽时代变迁,但这份传统依旧在不少地方保留着。很多老一辈的人,会遵循传统,会食用一些象征性的食物来庆祝这一天!今天,我们就看看“啃秋”都有哪些习俗?你的老家又有哪些不一样的风俗?


一、吃秋桃

目前正值桃子成熟之际,立秋之日食桃,是民间的一大习俗。因为桃与“逃”谐音,寓意着避开霉运,迎来好运。从饮食的角度来说:桃子富含丰富的维生素,而秋天天气非常干燥、立秋吃桃能够补水润肺,补充日常所需的营养,既应季又养生。

二、吃饺子

东北地区在立秋时节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在东北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立秋吃饺子不仅因为饺子形如元宝,寓意着财源广进,还因为饺子皮薄馅儿足,象征着家庭和睦、生活美满。此外,立秋吃饺子也被称为“抢秋膘”,寓意着通过吃饺子来补充夏季身体的亏空,期盼身强体壮。

三、吃立秋蛋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立秋风俗,在立秋这一天,煮上一锅鸡蛋,是很多地区的传统。鸡蛋富含蛋白质,既能补充体力,又有安神养心的功效。吃下立秋蛋,寓意着身体强健,能够顺利度过秋季的变换。

四、啃玉米

金黄的玉米,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在立秋这天,啃上一口甜糯的玉米,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未来丰收的期许。正如我们常说的:“啃秋啃秋,岁岁年年大丰收。”当然,各地习俗各异,有些地方则以瓜果代之,如香瓜、西瓜,皆是对秋日美好的寄托。

五、贴秋膘

经历了漫长的三伏天,人们的食欲往往会收到影响,身体也可能因高温而消耗过大。立秋之后,便有了“贴秋膘”的说法,但并不意味着要大鱼大肉。相反,选择清淡而有营养的食材,如养生肉汤,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负担,是更为合理的秋季进补之道。

总之,8月7日就立秋了,无论有钱没钱,都别忘了参与这“啃秋”的传统习俗,让我们一同顺应自然,健康、安稳地迎接秋天的到来。

其他相关信息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dmozzxpy.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s.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getapp.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sitemap.x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17.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16.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15.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14.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13.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12.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11.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10.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9.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8.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7.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6.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5.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4.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3.html

  http://wzzyyzs.wuyuankeji.com/ttsjqzx/1.html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