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有六个小故事,朋友你想听吗?且听我慢慢道来:
周一:《皆可成佛》
故事原文:
地之极东南,有一海,称为“沧海”。沧海对面,就是仙家佛地,凡是能渡过沧海到达彼岸的人,就能立地成佛,修成正果。
于是,许许多多的人千里迢迢赶来,或乘帆船,或乘木筏,纷纷朝着彼岸进发。波浪滚滚,狂风飙卷。许多人被风浪击落,永沉海底。
能成功到达彼岸的,少之又少,但是,就是这少之又少的人,成了人们口中的传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仆后继,朝着无垠的沧海进发。
若干年后,有三种人成了佛。
第一种人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彼岸,称为“修成正果佛”。
第二种人几经努力,还是到达不了彼岸,于是放弃了渡海,回家安居乐业,称为“幡然醒悟佛”。
第三种人,只是一个人。那是一位在海边以打鱼为生的老人。面对熙熙攘攘的渡海人群,他不为所动,几十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单纯而朴素的日子。后来,佛祖点化他成了佛,称为“宁静佛”。
而那些沉入海底泯灭无闻的,被称为“芸芸众生”……
我的复习:
周二:《钓鱼高手》
故事原文:
话说从前两个钓鱼高手来到河边大展身手,没过多久两人都大有收获。
许多钓客跟游客都被吸引了过来,在一旁发出羡慕和称赞的声音。
对钓鱼高手B而言,他对围在旁边的这些人已经司空见惯,之后就是边钓鱼边乐在其中飘飘然。
可是钓鱼高手A却放下钓杆开始主动教大家怎么钓鱼了。
一天下来,热心的钓鱼高手A几乎没有空钓鱼,他把时间都用在教别人钓鱼了,可是却获得大家送给他的满满一箩筐的鱼,而且还认识了一大堆新朋友,而这些人围在他身旁左一句“老师”,右一句“老师”,也让他备受尊崇。
高手B很是纳闷:“一样的本领,凭什么大家都那么喜欢他呢?”
于是,他就继续苦练钓鱼本领,想着一定要超越高手A。
后来,他一天都能够一个人钓一筐鱼了,可还是没有人愿意成为他真正的朋友,他越想越憋屈,最后气得住了院,连最喜欢的钓鱼爱好都失去了…
我的复习:
周三:《胡萝卜和热曲奇》
故事原文:
有个教授把一群又渴又饿的大学生请过来做实验。
教授把学生分成两组,有一组在他们面前摆了热的曲奇,可以随时吃这个热的曲奇;
另外一组大学生也坐在旁边,他们能够看见那个热的曲奇,但是你们这组不能吃,只能吃胡萝卜。
那些特别饿的大学生,闻着曲奇的香味,让他吃胡萝卜,确实非常遭罪。但是这组没办法,为了配合实验,就只能生气地去吃面前的胡萝卜。
吃过之后,进行第二项实验内容-----开始答题,答的都是根本无解的几何题。
教授告诉他们说这些题答完了有奖,但实际上根本答不出来,其实主要目的就是看谁能够坚持的时间长。
最后的结果是,可以吃热曲奇的那一组,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而只能吃胡萝卜的那一组,平均只坚持了八分钟。
我的复习:
周四:《爱生气的人》
故事原文:
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
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
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
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
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
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我的复习:
周五:《爷孙骑驴》
故事原文:
说的是从前有个老头带着孙子进城赶集,路远天热,老头腿脚不便,就骑了驴走,小孙子牵着驴跟着。
走着走着,一位老婆婆看见了,便说:“你看你这个老头,只顾你自己,你骑着驴,倒让小孩子自己走。”
老头想想,这老婆婆说的也是,小孙子一路走也累了。于是,赶紧从驴背上下来,把小孙子抱上驴背,自己牵着驴走。
又走了一会儿,遇到一个书生,书生见了说:“这小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骑着驴,却让老人家跟着走。”
小孙子一听,也觉得书生说的有理,于是,爷孙两人谁也不骑了,牵着驴走。
又决走多远,路过一片农田,有两人正在田里锄地,看见两人都牵着驴走,就指着他们爷俩儿议论说:“这爷俩一对傻子,有驴不骑,却牵着驴走。”
爷俩听见了,老头说:“孙子啊,算了,咱俩一块骑上驴吧,也别让人说你不好我不好,还把咱俩当傻子了。”
于是俩人都骑上了驴,慢慢走。
走不一会儿,又遇见一个和尚,和尚见你俩一块骑着驴,便说:“阿弥陀佛,老施主还是发发慈悲吧,你爷俩骑在这么一头瘦驴身上,这驴怎么能受得了呢?阿弥陀佛!”
这倒好,老头又没了主意,俩人又都从驴背上下来,谁也不敢骑了。
于是两人商量,咱们抬着驴走吧,那别人就都无话可说了。可那驴不让抬啊,两人正在和那驴叫劲时,有一个老头从这里路过,看着俩人要推倒驴,就问了他们的事情经过,听后,大笑着说:“为什么非要都听别人的呢?那些人可能还没有你活得明白呢!”
两人听了老头的话,也不再抬驴子了,轮流骑着进城去了,路人再说什么他们也不再轻信了……
我的复习:
周六:《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
故事原文: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实验。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批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每个小猴都有一个单独的笼子),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成的。
他们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代表一个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在绒布母猴外面裹上了海绵和绒布,身体内还安装了能提供温暖的灯泡,代表一个柔软、温暖的母亲。
实验过程发现,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另外,婴猴在遭到惊吓或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我的复习:
亲爱的朋友们,你还记得我们这周的几个小故事吗?他们都讲了什么?给予你了什么?你还能记起多少呢?不如一起回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