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苏轼次凤翔府当官,官满三年后他被调往了朝廷
被调回中央。
担任了一个官职,叫判官告院,这是个什么官呢?就是负责给官员颁发他的任职资格凭证的这么一个机构。
苏轼调回到中央。
做了那个关。
我们这一年。
宋神宗就正式的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什么叫参知政事?
就是副宰相。
具体负责主持改革变法的事宜,黄山市当然我们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可能大家对王安石变法的一些背景,有一点我很简略的,谈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这个北宋王朝建立之后。
开国皇帝赵匡胤。
就吸取了唐朝灭亡的这个经验教训。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比如说他不重用军人。
军队由他自己直接控制。
他大批的重用文职官员。
那你种文职官员你就得投入。
提高工资待遇。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当时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之重。
因为北宋。
包括南宋,可能是中国封建历史上。
官员俸禄。
最高的王朝。
他当时一个宰相。
一个月的俸禄有多少呢?
杂七杂八的算下来,一个月50多万文,他说50多万纹眉概念,那么在北宋一斗米50文,这算是高价呢?
这50万文能买多少高价米呢?
那我们能算出来是一万多,也就是12万,我们算算看自己的工资,能不能一个月的工资能买12万斤米。
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他这个上面顶层的设计就很高,你想想再往下排的话。
他也会很高。
这还不包括每年要向它的邻国西夏国和辽国。
晋凤。
几十万两白银。
几十万匹绢帛来换取边境的。
暂时的和平。
所以这个负担加到谁身上呢?
加到老百姓的身上。
当时的北宋的王朝是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不得不改革了,那么当时年仅20岁的宋神宗继位,决心要励精图治。
改革变法的,改革变法的,需要一个主持大计的人。
这个送深棕的眼睛,就锁定在了。
王安石的身上。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