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为心声,其时流于世间的作品都有相应的政治文化背景,孔子便以“思无邪”的标准删诗书、定礼乐,他一生收徒讲学,弘扬自己的思想及治国理念,而“诗三百”一言之所以出现在《为政》中,想必是教化世人,“思无邪”至关重要。
就像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一种明朗的态度来表达男女之情,淳朴自然,然而现如今人们虽然在物质上是那个时代的千百倍,但精神风貌却远远达不到“思无邪”的境界,而且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进化,心思百转、含蓄内敛已经成为常态。
我最喜欢的诗是张说的《邺都引》:
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寥寥几句,将我偶像的时代背景、胸襟气度勾勒的丰满立体,诗词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巅峰,好的作品是生活状态、精神面貌的自然流露,《全唐诗》中平民百姓的作品意境也要高于清朝皇帝,在教育代表资源的古代,这是王朝盛衰最直接的证据,中国传统不管文物都习惯以诗词述心声,“思无邪”情之所至,不管小雨淅淅还是大河浩荡,不论婉约细腻还是豪迈壮阔,都有直击心灵、沛然莫御的力量。
文天祥作为士大夫道统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并不多,《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尽皆知,而其狱中以“浩然天地之正气”所作《正气歌》传承千年、依然有磅礴的气势: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正气歌》有些长,却是一篇尽述道统气节,其见典故都是舍生取义、名实俱美之辈,铮铮铁骨、撑起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养吾浩然之气,时常吟诵《正气歌》。
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思无邪?
信仰的坚持、情感的自然流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常说场景气氛俱足,诗性大发,一挥而就,思无邪,不就是遵从内心吗?!
苏东坡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也有“醉笑陪君三万场、不用述离殇”的疏阔,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辛弃疾也是既有“蓦然回首千百度”的婉约,又有“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以及所有通过诗词展现出人格魅力的所有人,或苍凉、或浪漫、或辽阔、或细腻,他们可能活的并不如意,却始终保有诗词之心,千古之后,栩栩如生。
诗词可将胸襟见识展示的淋漓尽致,跟才学并不一定有必然关系,《正气歌》便是以境界取胜的典型;岳武穆精忠碧血,《满江红》素有“孤篇压两宋”之誉;流氓高祖尚有《大风歌》,朱元璋不能说有文采,可到底是开国帝王,“海天漠漠际无穷,巨舰樯高挟两龙。
帆饱已知风力劲,舵宽方觉水情雄。
鳌鱼背上翻飞浪,蛟蜃鬐头触见虹。
何日定将归泊处,也应系缆水晶宫”,意境恢廓,气势扑面而来,至于老毛更不必说,两首《沁园春》气魄有如实质,荡气回肠。
春节期间,央视一档诗词节目成为流行,可见诗词是存于每个国人心中的瑰宝、根植于血脉的信仰,并不一定非得是平仄顿挫,也不一定是流光溢彩,关键在于“诗意”,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喜欢美、追逐美,不负本心,不俗格调,以诗词为心,过诗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