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有了错误当然要批评。那么究竟什么叫“批评”呢?我们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 ,“批评”在词典当中的释意是这样的:1.指出优点或缺点;评论好坏。 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
从这个解释中可以明确看到,批评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具体事件的,而是犯错误的主体——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对事不对人”。批评目的是个分析错误、提出意见,是为了督促当事人纠正错误。正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Ⅱ)这本书中谈到批评的提出的一个观点:批评需要有建设性。是的,一个没有建设性的批评无疑就是诘难,它对学生在纠正错误行为的道路上起不到任何作用,相反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将心比心,如果为我们在生活中出现失误,我们需要的不是重复我们的错误,也不需要评判我们的失误,而是需要你给我们一个行之有效的建议。这才具备建设性意义的批判。
在日常的工作中,这种缺乏建设性意义的批评可谓“大行其道”。领导批评员工,教师批评学生,父母批评子女,专家批评社会现象。他们绝大多数是为了批评而批评,他们的关注点是在失误者的本身,而非失误事件的本身;侥幸有几位能够关注失误事件的本身,却难以提出建设性的批评,给予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我的身边,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非常的叛逆,对于老师非常抵触。老师所有的观点他都反对,老师所有的建议他都排排斥。越是不让他干的,他也想干;越是禁止的,他越是想去触碰。为什么一个学生这样叛逆呢?是与生俱来的吗?下面是一段该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其中或许能够有所线索。
情景:砰砰砰、砰砰砰,一下课,教室外的过道中又传来了排球的声音,不用猜,又是小A同学,整个年级只有他敢这样。不出意外,他又被班主任拎到办公室。
师:你又做了什么事情?(尽量平复情绪)
生:排球啊。(满不在乎)
师:你为什么要排球?(有些生气)
生:好玩啊(满不在乎)
师:你知道这是违反校规的。(明显生气)
生:知道啊,又能怎么样。(语气挑衅)
师:你违反了规定,还这样理直气壮,你还有没有学生的样子,你还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气急败坏)
生:要你换我,我妈都不管我。(故意激怒)
……
师:明天让你家长来,出去。
生:(大摇大摆的出去了)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班主任与小 A陷入了彼此间的争斗当中去了,而且整个过程中班主任老师明显陷入了被动的境地,小A则处于主动的地位,不断地刺激挑衅班主任。在这种状态下的对话无疑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对话,结果也必将是不欢而散。而此时选择请家长到校,也并非是一项明智之举。
我们一起来反观这位班主任老师的谈话过程,其实失误还是很多的:没有控制住情绪,没有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但最主要的失误违背了批评的根本原则,就是批评缺乏建设性。老师一味地强调不能排球,排球违反学校规定。难道小A不清楚这一点吗?他很清楚。所以此时很他说这些是毫无意义的。如何让自己的批评更具备建设性意义呢?以下师生对话可能更好处理这件事情:
师:你又排球了,其他老师又投诉到我这里了。(满不在乎)
生:是的。
师:爱打球很好,但我觉得篮球场上更好,但课间时间确实有限,去篮球场也不现实,走道又不让排球,而你又那么喜欢打球。这是个难以取舍的的问题。
生:是的
师:老师相信你应该能够处理了这个问题,会处理好的。
这段对话中老师显然没有陷入该不该排球、为什么要排球这类对抗问题中来。将你喜欢打球与走道不让排球这对矛盾抛给了学生自己,让他自己取舍,并且给予信任的暗示;同时也告诉他打篮球是好事情,但要选选择正确的时间场地,关注如何处理出现的问题,这就是建设性意见,。虽然这样的处理方式不能让这类行为一下子就杜绝,但我相信,当事人的行为会越来越少。
批评不是诘难,批评是一种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纠正错误。作为老师,我们善于利用批评这样教育手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乐于接受老师给予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