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无聊,恰逢整理房间,在整理无方,无处下手的情况下索性看了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家庭主妇麻衣是一份“扔东西变态”,和丈夫与母亲和祖母一起生活,家里还有两只萌猫。
其实以前的麻衣并不是这样的,房间里物品四处乱放,杂乱无章,生活多有不便。在东日本大地震后,房子被毁,她开始重新思考物品和生活的关系。
从此,麻衣开始将各种物品缩减控制在最低需要程度,将“断舍离”之道进行到极致。一开始,母亲和祖母对此意见多多。渐渐地,体验到这种方式的好处,她们也开始自觉地奉行“断舍离”的生活之道。
刚开始看剧的时候,并不是很赞同麻衣的方式,基本上一切东西都要扔,整个家里空荡荡的。这样一种缺少生活气息的空间并非我所想要的。但是麻衣对于物品的态度的确值得思考:不需要的坚决不要,必需物再贵也要买。使用自己喜欢的东西,并珍惜和保养自己的物品。
反观自己,家里堆着一堆物品,大多无用而廉价,反而白白浪费了很多钱,徒增打扫的烦恼。在看剧时有个弹幕印象特别深刻,大意是自从开始扔东西,家里东西少了,生活舒服了,但是钱包厚了。多好~
人一生中有很多无法丢掉的东西,越攒越多。生活看似饱满充实,但仔细想想有多少是必需品呢,不过只是满足了自身虚无的欲望而已。
扔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不然就不会有所谓的囤积癖,也不会有堆得满满的“仓库”了。
其实一直觉得人和生活空间有一种特别的联系:整洁清爽的空间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气。不过,这可能是也是心情的原因吧。
生活需要断舍离,给自己和家人透透气~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达到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物品因为“我要用”而存在,所有留在家里的东西,都必须是“现在需要用的”。
留出30%的空间,人才会有收拾的欲望,物品才能完成新陈代谢,能量才能畅通无阻。
生活要留出余裕,人才能彻底释放自己的内部力量,才能神清气爽,轻松自在。
“断”的重点
有买东西的念头时,先考虑“我是不是真的需要它”
看到喜欢得不得了的东西时,反复自问“它真的适合我吗”
相同功用的东西只选一个或是一种,其他请一概拒之门外
“舍”的重点
判断物品去留的思考核心要放在“现在”,摈弃“以后可能会用到”的想法
充满回忆性的东西,如果回忆内容充满负能量,就果断丢掉它
用不着、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就淘汰或者送人。
通过不断地“断”和“舍”,反复进行以“现在”和“自我”为轴线的思考训练,最终脱离包括物品和心灵在内的所有与当下无关的杂念。
在断舍离中,一切从扔东西开始,也就是要先学会“舍”。
“舍”的秘诀是:以自己为中心,以当下为时间轴。
把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无论是山下英子女士的《断舍离》还是根据真实生活所改编的《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都是一种不持有的生活,两者对于物品的认识也是不谋而合。透过这样一种极简的方式,迎来了雅致的生活,让我也怦然心动,开始了断舍离。
家里电视许久不看,直接收起来;各类无关的票据、广告、报纸全都丢掉;过期的、不利于健康的食物通通扔掉。桌子上空余了,各处散落的书籍也终于可以集结了,以后再也不用四处找书了。重新摆放家具,腾出空间铺上地毯,放上白色方桌和绿植,惬意之感油然而生,想想生活在这样的空间好像也不错。
这些都只是断舍离的一小部分,衣橱、鞋柜、床下、抽屉……还有很多未开始的地方。除了这些可见的物品,还有如微信、微博、电脑硬盘等其他的空间等待着进行断舍离。
不管物品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在最初阶段,觉悟和勇气是必需的。如果能够放弃的话,就能换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这种对未来的乐观心态。
一步一步,只留下生活的必需品,不再为无谓的物品费神费力。人生的断舍离应该也是如此吧,和无关痛痒的人说再见,对蛮不讲理的要求勇敢地拒绝,认真工作认真生活,相信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雅致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