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辈人十几岁到二十几岁,大概就在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祖国还是比较落后,乡村还是比较贫穷,家庭还是比较困难。
那时候没有机械化,更没有电气化,一切农田耕作都是靠两只手扒弄出来的,真叫一把不动一把不到,所以生活在农业战线上的农村里的农民朋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生计每天就这样辛苦地劳作着。
就拿种田来说吧:我们说的种田就是种水稻,水稻也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我们维持生命的主要物质来源,要取得这种物质来源,那时候那要经过从播种到收割的整个繁琐的生产过程。
首先要根据每亩田的播种量,确定谷子的斤数,一般每亩十五、六斤谷子种子。先把这些谷子浸种,浸三天,让种子喝足水分,捞出来,放到一个筐内,用不烫手的温水把种子浇热,然后盖上稻草或其它盖物,保持一定的温度,便于发芽,等到发出白芽,就可以播种。
在浸种、发芽其等闲期间,农民朋友就在田里忙着做秧田。做秧田也很费力的,先要在田里灌上水,然后用铁耙把泥掘起,削碎削细,
把宽度大小一样的一畦一畦整理平整,同田里的水面保持一样的平面。然后开始先用杆秤称好每畦播的谷子斤两,均匀地播在平整的秧板面上,撒的种子大多半露在泥土上,这时就用铁锹把露出的种子塌上浮浆泥,便于种子发芽、生根、长苗。长苗期间还要加强田间管理,放水、灌水、施肥、治虫等等,等秧苗生长一个月左右就可以移栽到大田中。
大田已经弄平整。现在要先拔秧,拔秧一把一把的用一根稻草缚好,挑到大田里。为了使种得整齐美观,开始放秧界绳,每2尺5寸(即25寸)一条弄道,一个人一条弄道,一横种五棵,一直种五列,左手拿着秧把,右手一棵一棵的种下去,人倒退着种,看上去谁在前面谁就比较种得慢,而谁在后面则是谁种得快。
大田的秧苗已经种好了。这是水稻生长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要特别加强田间管理,要施肥、拔草、治虫,灌水、放水每一个环节都样样重要,一点不能忽视。
经过两三个月的抽穗、扬花、灌浆、成熟。开始挥镰收割,(镰,叫稻镰,是布满小齿的“七字型”小刀)。”
每个人一弄五棵或六棵、七棵的一行一行向前割去,并且一把一把很整齐地放好。后面有四个人在一把一把地把稻子往桶里掼(桶,掼谷桶,形似一个上面开了口的倒梯形木桶)。后来用了一种新的收谷工具,就是“脚踏打稻机,”它并没有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就是改变了用力的部位,原来那个手费力,现在这个脚费力。当掼满一桶时就整掉草屑,把谷子挑到稻场上进行日晒,经过晒好几个太阳天,谷子完全晒干了,就可以收藏,或可以去加工出大米,然后可以大米做饭。
今天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活幸福了。现在农民的农业生产劳动都是机械化操作了,劳动强度轻松、生产过程简单。有的大部分土地流转,又集中到种田能手那里,农民也不用下田,农民伯伯变成了工人叔叔了,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悠闲生活。
从一粒谷子到一粒米,你看要经过两三个月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管理环节,流了这么多人这么多辛勤汗水,粮食确实来之不易,真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呀,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民以食为天,牢牢的把饭碗端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