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喜马拉雅上面把《伯凡时间》慢慢往后翻着听,有一次听到了一期对电影《白》的解读,吴伯凡的观点几乎颠覆了我以往关于父母对子女之爱、伴侣之爱的认知。
吴伯凡认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就是想探讨一下爱跟平等是什么关系。这部电影隐含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在爱情里,平等是万恶之源。
1、爱里头是不求平等的,当你要求平等时候,就不再是爱
在我们传统观念里,会认为在爱情里,男生应该要主动出击,通过积极付出时间,金钱和精力去追求心仪的女生,而女生只管去享受这一切。在爱情刚开始的时候,谁主动就意味着谁就处于劣势之中,处于不平等的位置当中。
有的爱可能得不到回应,有的爱也许能够终成眷属。但是本质上都有一个人的付出比另一方多得多。所以在爱情初期,从来都没有平等一说。
在爱里面要求平等的人,往往太过于计较谁爱谁多一点,但是爱怎么衡量呢?又不像水,可以称量,可以测算体积。不是你炒菜,他洗碗就是平等;不是你洗衣,他晾晒就是平等。在爱情里,根本就没有平等可言。总要有一个爱的更多一点,爱情才能持久。
有人说在婚姻里,最相爱的人都会有200次想要掐死对方的冲动。这200次的冲动包含的本质问题就是对方现在的表现你觉得已经偏离爱的天平了,你觉得对方没有像以前那样容忍你,关爱你,你觉得不平等了。其实恰恰相反,你们发生矛盾的时候,就是爱在往平等靠近。
吴伯凡说:什么叫恨,恨就是觉得对方亏欠自己,当你恨一个人的时候,一定是觉得这个人亏欠你。
周围有一些过不下去的情侣,主要的问题就是女方觉得男方没有钱,还不上进,给不起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女生潜意识里,男生就应该担负起父亲、老公的角色,一方面他既要宠爱自己,一方面又要养自己(家)。如果这些做不到,就会觉得男生亏欠自己很多。
有的人说女生要求太多,实际上她们并不是要求平等的爱情,而是要求一份你要爱我比我爱你要多得多的爱情。
“所谓爱一个人,本质就是有一种自己亏欠对方或者配不上对方的强烈意识,与此同时又特别希望和他同在的意识。”其实我觉得这说的是一种爱情刚刚萌动时候的模样。
在人们一开始产生爱情的时候,先爱上的那个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有很多缺陷,总是想方设法地表现最好的一面给对方看到。崇拜也好,觉得配不上也好,都是一种我欠他。都是一种我想要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带来的亏欠感。
但是当你们慢慢熟悉了,相处两个人久了以后。这种亏欠感就会慢慢消失,有可能你反而会埋怨起对方的不完美。要求对方对你好一点。这种表现难道是不爱了吗?当然是爱得没有那么深了。
本来爱就是忽隐忽现的东西,没有人能把自己的爱情保持地和心电图一样有规律和稳定。爱总是波澜起伏的,有时候他做了感动你的事情,你会爱他多一点;有时候,他做了伤你心的事情,你可能会爱得少一点。但爱的本质就是一种亏欠。
2、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一种亏欠
母亲对孩子的爱,其实也是一种亏欠意识,它是一种本能的对孩子的亏欠意识,她总觉得自己的付出永远不够,这就叫母爱。
弗洛姆说父爱的特点是她值得爱,母爱的特点是她需要爱。父亲总是爱最有出息的那个孩子,你值得爱我就爱你,母亲总是爱那个最没出息的孩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吴伯凡说父爱它不是一种爱,它是一种平等交易,母爱才是真正的爱。
电视、电影或者广告书籍里都在歌颂父亲的爱是伟岸的,深沉的。所谓“父爱如山”。但是吴伯凡说父爱不是爱,让我心里有点点难受。因为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他的爱不是爱,那算什么呢?
现在有人重新解释“父爱如山”,说父亲像一座山一样,一动不动。这是一句玩笑话,但好像也有那么点意思。因为比起母爱,父爱确实显得不那么像爱。
女性的细腻和敏感,让她们显得比男性更加富于感性化。有什么都直接表现很出来,对于子女的爱也表现得非常轰轰烈烈的。母亲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贡献,什么都愿意牺牲,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开个玩笑,就连房价都是丈母娘给拱上去的。
母亲对孩子的爱不考虑回报,父亲的爱更多是一种平等的交易。不管这句话是不是能够真实反映实情。但是母亲对于子女的亏欠感,确实要比父亲要沉重。
如果没有亏欠意识的话,爱就不存在。
《爱经》对爱这件事定义是这样说的:所谓爱,就是对自我意愿的彻底放弃,这是对所谓自我和尊严的缴械,是一种彻底臣服的状态。爱是全身心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给予对方,给予与获得是同时发生的,只有在爱里,给予就是获取,获取就是给予,在别的地方都不存在。
别的地方都是零和游戏,你得到的多,就意味着对方失去的多。只有在爱里,得到和失去是合一的。
母亲感觉亏欠子女,所以无怨无悔付出,从而也得到了子女最深的爱;伴侣互相亏欠,互相奉献爱,所以一个家才能是1+1大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