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籍不算多,但都是自己喜欢的:
一部分是以前存下的,多半是名著,比如《红楼梦》、《小妇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一部分是旧书摊淘来的,虽然有点破旧,但性价比比较高,比如白岩松系列、红高粱系列、梁晓声系列……
还有一部分最近逛书店偶然买到的,电子阅读虽方便,总觉得纸张书拿在手里踏实。
每一本书都有它的故事,比如《红楼梦》,初中的时候在亲戚家见过繁体字的,而且是线装本,那时候书籍匮乏,有书读便觉是幸福的事情,磕磕绊绊顺了一遍,不知所以然,后来读了简装本,终于明白了贾家还有宁荣两个府邸。1998年的时候偶然在书店看到现在的这个版本,上下两册,硬皮包装,内容半白话半古文,是我能驾驭的文字,咬咬牙,用四分之一的工资买回家中。如饥似渴阅读的时候,遇到了人物众多的纠缠,无奈之下边读边在纸上列出人物出场的顺序和家族出身,那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思维导图吧。只是后来的结局太悲惨,印证了鲁迅先生的“安了个狗尾巴”,多少有点遗憾。
我喜欢的藏书不会放在家庭书柜上的,书柜上不外乎放点工具书和先生的专业书,无人问津的那种,阳台两边的小柜里是我藏书的好去处,上面放我喜欢的绿植,左面小柜上是仙人头系列,仙人球、仙人山、仙人柱之类的刺头,右边小柜上是芦荟类系列,个个长着倒刺,就像排列整齐的两个护卫队,日夜守护着我的精神家园。
餐桌的一角是我的阅读园,简易书架上摆放着最近阅读的几本书和对应的笔记本,木制的阅读架调整好角度,舒适的转椅成了阅读时的标配。读书的时候就像一个小学生那样,一边读、一边记,有时候还挺佩服自己的,这个年龄段竟然还能静下心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我的书。
现在看书,再也不像以前拿到一本书如饥似渴,看完就完事,不问东西,而是拿到一本书先百度作者,原因就是读完《妞妞》,幻想这是一位年轻父亲的真实感受吧!后来重读《妞妞》,忍不住就百度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哲学博士,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著作颇多,《妞妞》只是他的纪实作品的其中一部。
原来作者大有来头,把我幼稚的想当然化为泡影,后续周先生的《幸福是一种能力》和《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成为了我的必读之物——能写出《妞妞》的作者,其它作品也不会逊色的。
也许是心态的原因吧,偶尔也会读一部分励志类书籍,比如:
《工作前五年,决定你一生的财富》,我就想,退休前五年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于是写下了《退休前五年,我是个什么样子?》,对前五年的生活大胆幻想一番,也许就是我退休生活的标杆呢!
《终身成长》,50岁是一个女人的分水岭,完成了相夫教子的重任,终于可以过自己喜欢的日子了,是跳广场舞、打打麻将、聚聚餐、旅旅游?好像都不是,我喜欢安静,锻炼靠健步走,打麻将不太喜欢,那怎么安排以后的生活呢?上上网课,平台上写点文章——50岁以后是再次成长的最好时机,没有工作羁绊,暂时也没有孙辈的天伦之乐。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达,我们的思维也不能停滞不前,借鉴前人的智慧,丰盈自己的人生,人物传记也是必读之物。
《杨绛传》,杨绛先生是我最崇拜的前辈,文学造诣很深,对待生活不卑不亢,大智若愚,不是哪一个人都能做到的。特别是痛失丈夫和爱女后,没有倒下,而是风烛残年整理丈夫的手稿,一边思念丈夫,一边成就着丈夫。
《林肯传》,草根出身的政治家、律师,当选美国总统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虽然英年早逝,但他改写了一个国家的历史。
退休之后,从人生的盛年过度到壮年,顺其自然要走向中年,最后到暮年,按我们平均年龄计算,还有30年的岁月,如果没有做好规划,老年会很凄惨。
《老年破产——长寿的噩梦》,看得我心慌不已,提早规划势在必行;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与工作》的启发,再就业也安排得妥妥帖帖。
……
阅读,一旦养成了习惯,和吃饭穿衣一样时必须也是习惯,持续阅读改变了我们的认知,也丰盈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更为我们写作提供了素材。阅读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努力,加油,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