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跟同学中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起来,经济上总是略显薄弱一些。所以家里也没有多少课外书可以读(不过父亲在给我和姐姐购买学科辅导书方面,倒是不遗余力的,家里的数理化辅导书、写作文的书有很多)。
家里有一个高高瘦瘦的书柜,放在卧室的墙角,一人半高,上下五层,左右两格。带玻璃门,可以左右滑动,把手伸进去拿书,有时候拿最边上的书,总有些费力。如果把这个书柜放满,也是能有一两百本书的。但是在我的记忆中,这个书柜里面只是稀稀拉拉地摆着二三十本课外书,也不知道是父亲并不认为课外阅读重要,还是因为家里经济略微拮据。总之,我和姐姐的少年时代,在对阅读如饥似渴的时代,并未在精神上获得多少书籍的滋养和熏陶。这是我如今都有的遗憾。这个书柜里仅仅有几本故事会、作文通讯、少年文艺,还有一本发黄的周立波写的讲解放前土改的《暴风骤雨》,那时候我觉得看这本书很枯燥乏味。再另外还有些什么书,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了。
那时我最爱看的就是《少年文艺》。这是妈妈给我们订的,每个月一期。每次我都望眼欲穿地盼着这本书的到来,每次妈妈下班回到家,我都要第一时间看她手里有没有拿着最新一期的《少年文艺》。如果有,就欣喜若狂,赶紧抢过来看;如果没有,就会很失望。看的时候我会先看目录,找到最吸引我的标题,快速翻到那篇文章,津津有味地看完;有时会再看第二遍。然后再把其他剩下的文章,按照喜好顺序一一看完。全部都看完之后,再把第一篇最喜欢看的文章再看一遍。这样才算看完了这一期。然后就又期待着下一期的到来。可是还有一个月啊!一个月太漫长了。在这一个月里,我只好无聊地翻翻《作文通讯》、《暴风骤雨》以及略显低俗的《故事会》。贫瘠而寂寞的少年时代就在阅读的匮乏中度过了。
读大学时,我的上铺女同学每个月都买《青年文摘》和《读者文摘》。我总是等她自己看完,有一点点讨好巴结地向她借阅。她是个大方的女孩,独生女,家里条件很好。她每次都爽快地借给我看。借到书后,我就钻进自己的下铺,小心翼翼地翻阅,认真看完两遍后,再原封不动地还给她。她不在宿舍时,我就把书平放在她床铺上,如果有边角翘起,我会再压平抚平,尽量像没借之前一样崭新。如果揉坏了,下次就不好意思再借了。
大学我学医科,那时候我最喜欢泡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图书馆里很多都是医学书籍,但也有一部分文史哲的书,还有阅览室,里面有很多报刊杂志。平常周一到周五要上课,周末我就在图书馆里看喜欢的书和杂志。我在阅览室里一本本地翻阅杂志,在图书馆的一排排铁架的空隙里钻来钻去,搜寻喜欢的想看的书。但那时图书馆的书,很多都很旧,纸页发黄,还有一股发霉的味道,内容也不太合我的胃口。倒是学校大门口的书店里的书,经常会有喜欢看的书。那时我看了很多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梁晓声的,苏童的,铁凝的,王安忆的,池莉的,还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有一些台湾的作家的书。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在买书方面我是不遗余力的,想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经常一套一套的完整地买,都是经典名著:鲁迅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四大名著的、外国经典名著的、国学经典的、古诗词的、二十四史史记古文观止世说新语聊斋志异杨家将东周列国志福尔摩斯哈利波特莎士比亚冰心泰戈尔老舍矛盾迟子建林清玄......历史的科普的文学的哲学的......当代的近代的古代的.......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书是最便宜的啊!就算都买下来,也就大几万块钱,这跟房子车子跟出去吃饭比起来,实在算不得什么。所以我在买书方面是最大方的,毫不吝惜。书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最好的朋友——书没有人性的弱点!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现在女儿再不会像我小时候那样没课外书读了,这是我能给她提供的最好的精神财富。我希望能从小就培养出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这个习惯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打上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