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对我说,为什么对别人真心一片,却总是被欺骗。
还有人说,为什么一直坚持做好事、做善事,但却从没有得到好的回报。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总是把对某种结果的追求,当成是应该得到的福报。这就是有所求,你的期望值越高,失望的概率越大。
冯道诗云:“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为什么别问结果?因为福报是在你行好事的过程中就一直积累的。
福报是什么?
佛家说的是“般若”,也就是智慧的意思。
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是他所获得的智慧。
范蠡的老师计然说:“慈能致福”。
心怀慈悲,有利众生之心,便能收获福报。
然而,这话还是不容易理解,所以范蠡做了解释。
范蠡按语:“若谓慈善之人希锡福,此亦臆说。盖慈善存心端正,动履庄严,所作所为,不由岐险,是以多获平坦福也。”(《致富奇书》)
大概意思是说:有人说那些待人慈善的人是希望自己能得到上天赐予的福报,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臆测。
慈善的人,他们心存正知、正念,举止是庄严的,所作所为不会偏离本心,不会走邪路、歪路,把自己置身险境。
他们能顺应自然、顺应时势的发展,保持内心的安静祥和、精神充盈富足,这就是他们容易获得福报的原因。
你发现没有,范蠡说的福报,是内心宁静、精神力量强大,用平和的心看待外界的变化,同时坚守内心的原则不变。
这就是大智慧呀,跟佛家说的福报,完全是吻合的。
我们说对人真诚,不是别人需要你真诚,而是你自己需要你真诚。
我们说善事,不是别人需要你做善事,而是你自己需要去做善事。
但是真诚和善良,是需要智慧的。
真诚,值的是你对自己内心真诚,你知道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是什么。
而我们很多人,为了迁就别人,一再委屈自己,这能叫真诚吗?
还有更多人的善良,是自己以为的善良,不是别人需要的善良。把自己认为的“好”、认为的“善”,强行加在别人身上,让别人不堪重负。
当别人反抗的时候,或者别人认为你的“善”与“好”廉价的时候,立刻跳起来,认为不公平。
真诚和善良,是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
当别人有需求的时候,你能去满足这个需求,但是他用相应的价值来交换,而不是让别人觉得亏欠你或者觉得你的付出理所应当。
这个交换的价值,可以是钱,也可以是别的行动方式来替代,不能没有。
如果没有,你的能量输出就不能形成流通。就好像电路断了,你不断地输出的电流根本形成不了回路,这个时候,电能非但不能驱动电器,反而变成了一种祸害。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学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听到只言片语觉得有道理,就拿来用,结果一用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知识需要时间才能变成技能,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才能提炼出智慧。
而这些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去训练,形成行为习惯,才能让自己的技能越来越强、智慧越来越高。
我在大型央企工作过12年,又连续创业15年,这期间研究传统文化超过10年。赚过千万,也赔过千万。
范蠡的商道,是我们从事商业智慧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单学习没有用,一定要落地实践转化成自己的技能和智慧才能对自己产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