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起如何生活,如何度过一生,如何展现自己的价值,那么你得到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做有意义的事,有价值的事。可是什么是有意义的事?这个有意义是相对于谁来说的?
其实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别担心会又是一,碗鸡汤文,会担心又是一本不知民间疾苦,拼命画大饼的书。但是看完一个章节回味无穷,打脸了,还打的特别爽。之前看过许多寻找生命价值和意义,如何过好这一生之类的许多书,但是看完之后可能短暂的精神愉悦就过去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大众都有那么纯高的理想而不去想现实生活。书中有写的一段经历很感动我,就是有观众在问俞敏洪你 怎么想到辞职北大出来办学的呢?可能观众心中想的就是一个穷小子胸中怀有远大的梦想然后要办公司,要做大做强,要上市等等这样的励志故事。但是出人意料的俞敏洪回答,我不是辞职的,我是被北大开除的。出来以后没有工作,老婆嫌我工资低,我才创业办学的。我就是因为没想过要上市,我才认认真真的教好每一节课的。如果我一开始想的就是要上市要赚大钱,可能我的心思就不在教好每一节课上面了。这个经历让我看到的是真实的俞敏洪,看到的是真实的一个普通人的想法。所以书中说了,可能你需要的不是那么老大老大的梦想和目标,你现在可以定个小目标,明天做什么事,这个星期完成什么事,这个月做什么事。这一年可不可以升职这样的小目标,先着手去做起来。
小时候,老师总是跟我说,你要立常志,而不是常立志。其实我当时并不懂这两个有什么区别,老师给我的解释就是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到最后还是一个。其实那个时候我就有些叛逆了,我当时想的是,每掰一个就比一比跟前面那个大,留下大的,这样最后剩的也是最大的。或者它要是有个袋子就好了,最好是个书包或者旅行箱。可能我的思想跳脱致使我也像狗熊掰玉米一样,最后可能也没混的有多么的出色。可是就像书中所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阅历不同,需求也不同。我们所谓的立长志,可能也是需要变化的。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中华现在崛起了,就可以不读书了嘛?不是。立志的目的是督促你为了实现它去做,去努力。所以只要能让你行动起来,现在对于中年人可能着手于眼下,做有意思的事情比做有意义的事情更重要。
有意思,就是你的那把尺子。你经历的“有意思”的事情越多,你就拥有越大的自主权、能力和安全感,你也能慢慢打开更多有意思的事,让生活变得越来越有意思。这就是人生的“爬山算法”:全力以赴地爬上你目之所及的一个小山头,你会看到更多的山,看到下一个山头和路。就这样凭着“有意思”一个个地把你关心的事做到极致,你会走到你想象不到的高处。所以,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别想什么大意义,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如何行动呢?找到你愿意做的。哪怕没有你愿意做的事情,那你躺平,躺倒你焦虑的无法继续躺为止。所有人天生都是由逃避基因的,但是终究人类的灵智会战胜它。
稻盛和夫说,思维方式决定了努力的方向,有了正确的方向,那就不断以最高的热情投入,不断打磨自己的能力,一定能成功。稻盛和夫的文字,第一次读都觉得是浓浓的“鸡汤”,第二次读是“鸡精”,你再认真读,其实他是下金蛋的那只“老母鸡”。
看了这段话,我看我下本书可以考虑看一下稻盛和夫的书。
成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生活就是一场游戏,你要不断的打怪升级,才能获得经验和金币,才能进步到更高级别和更远的地方。从现在开始,从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开始,去做。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