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有一首童谣,唱出了端午节的胜景: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在喜乐安康的浓情中,人们互道祝福,表达心中最美好的祈愿。有人觉得,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祭祀先贤的日子,庄重肃穆,应该说“端午安康”。有人认为,端午节是家庭团圆、欢度假期的日子,开心喜庆,应该说“端午快乐”。
“安乐之争”曾一度让人不知所措,其实,各人有各人的情怀,并没有律令规定端午应该说什么。无论哪一种祝福,都是人们顺应节日主题,约定俗成自行创造的,也就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欣然接受就好了。安康是初衷,快乐是境界,享受是方式,文化是内涵,这才是端午的应有之义。
最初,端午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后来,五月初五前后,天气高温潮湿,病菌活跃,毒气上升,疫病流行,甚至常有孩子夭折。当时流传着俗语:“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仲夏溽热,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出没,人间不宁。人们就把五月看成不吉祥的月份,是“恶月”,五月五日更是“恶日”。端午节就变成了一个除瘟、驱邪、求吉祥、求健康的日子。
怎么才能除恶辟邪呢?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疫病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避灾启祥、逢凶化吉的良方:艾草、菖蒲、白芷、苍术、雄黄等中草药气味芳香,有化湿化浊、辟秽驱虫的功效。人们就把这些药草悬挂于门楣,或燃烧焚香,或缝制香包挂在身上,以解毒驱疫,安宁情志。
上心的父母,还把雄黄涂抹在孩子的额头上,或点一个大大的圆点,或写个“王”字,孩子就像小老虎一样雄壮威武,无病无灾,茁壮成长。巧手的人,把艾蒿制成虎状,蒲叶裁成剑状,称“艾虎蒲剑”,放置门前,这样一家人就能逢凶化吉,安康度日。
端午又称“浴兰”节,“浴兰” 是端午特色风俗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指的就是用兰草、艾蒿、菖蒲、桃叶等各种草药香草来煎水沐浴,既洗去了浮躁不安,又起到了清热爽心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运动更是防病驱邪的主要方式。端午节的运动包括赛龙舟、比武、击球、拔河、荡秋千等。我身在北方并没有参加过赛龙舟这种活动,只能长大后在网络上一观盛况。但是,我对荡秋千印象深刻,彼时还是在农村老家,在大门梁上挂绳而作秋千,几个小朋友争来争去,甚是热闹。
诸如此类的端午民俗,都与辟邪除瘟有关,每年这一天,人们都会格外认真对待,寄托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向往。正是有了祛毒避疫的特点,也让人们对端午节有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感觉。它让人们在祈福祝愿,躲避灾祸,安度佳节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生命的观照,获得了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载悠悠过端午,延续不绝是安康。在这样一个避瘟辟邪的日子,把握好生活的节奏,照顾好身体健康,就是最好的珍惜,如此,这场人生,你就赢了一大半。
端午至,家团圆,粽为天。泱泱中华文明,讲究“民以食为天”,自然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专属美食。早在西晋时期,西晋名臣周处就在《风土记》中对端午食粽留下了记载: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端午一只粽,裹着团圆情。对很多人来讲,过端午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是为乡愁和思念,更是为亲情和团圆。少时不知愁滋味,过端午无非是吃香甜的粽子,再加上追逐嬉闹,过的是高高兴兴。
待到长大外出创业了,离开了故乡和至亲,过的是乡愁和牵挂。而从超市里买的的粽子,不管多么高档精致,吃到嘴里,也没有妈妈制作的粽子香甜味美。可能有的也并不是如何美味,吃的还是那一份回忆,那一份家里的味道。
及至成家,上有老,下有小,才知道端午过的是责任,需要承载一家人的平安健康。家,是一辈子的归宿,家人,是永远的挂念,团圆,是恒久的期盼。毕竟人生没有来日方长,平日都忙,少有相聚,端午即至,何不放下忙碌,踏上归途,给家人一份惊喜。
端午节,总是充满仪式感,最温馨的家庭风情,应该是灯火可亲,一家人欢聚一堂。大家谈笑间抓一把米,塞一颗枣,用清香的箬叶紧紧包裹,然后用麻绳扎紧,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家宴上,粽香浓浓,一家人吃粽子,拉家常,互祝安康,多么其乐融融。一只粽子乃至一桌热饭,从不只是食物的味道,它是团圆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北宋诗人欧阳修就在他的词作《渔家傲》中,为此形象地描述: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石榴花开,阳光正暖,吃一口粽子,享家庭美满,幸福也安然,阖家团聚,欢愉无限。当然了,还可以趁着假日,扶老携幼,外出郊游,品茗戏水,饮酒观山,或看一场活力贲张、激情热烈的龙舟竞渡,全家人过一个开开心心的端午节。
粽香氤氲之处,便是心安之处。好好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互知冷暖,互道珍重。一起享受生活清欢,一起承受生命之重,一家人才心有所依,身有所归,享受一生的芬芳美好。
粽子,包裹着家的眷恋与温暖;端午,寄托着浓浓的思念和亲情。与最爱最亲的人,一起品尝最美味的粽子,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邂逅,才是此生最大的幸福。
端午雅望,情深意长。端午节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但被妇孺皆知和认可的,是因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因倡导改革,联手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后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在秦国攻破楚国首都后,绝望的屈原抱石投入了汨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凭吊他。特别是每年到了五月五日,汨罗江上龙舟竞发,千家万户高悬艾草,大街小巷粽香浓郁,这都是为了纪念他。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码,时时刻刻滋养着我们,是我们最好的精神力量。
最后,借用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