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以周威列王令三家分晋的魏、赵、韩为诸侯开篇,并以对正名守分作了一番评论,批评周威列王答应三晋为诸侯,破坏了礼制,乱了所谓的名分,这充分体现了司马君实对礼制的重视,他认为只有尊崇礼制,各安其分,上下才能相保,家国才能相安。我在此无意于评议司马公思想的优劣高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文明在进步,每个人都不可能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历史环境而存在,思想认识都有历史的局限性。我只想谈一谈自己对名分的看法。
几千年的儒家传统,讲究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这“五伦”,伦,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五伦”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用现代社会的视角来看,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可以庚续千年而未绝,肯定有其合理成分和内在价值。我认为,这个“五伦”的价值就在于,为每个人进行社会定位和道德设定,明确规定了人在每一个社会角色中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每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就是所谓的“名”,而这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就是所谓的“分”。一个人为人处事,需要讲求一个名分,才能为人进退有度、处事繁而不乱。我们现在也常说“安分守己”,也是要求在社会关系中安于自己的名分,比如,父子之间讲究的是“父子有亲”、“父慈子孝”,作为儿子,就要安于做儿子的名分,就要尊老孝亲;兄弟之间讲究“长幼有序”、“兄友弟恭”,作为哥哥,就要友爱弟弟妹妹,谦让有礼,为弟弟妹妹作出表率,带个好头;朋友之间讲究信义,作为朋友,就要诚实守信,诚意待人,助人于危难;等等。这些在今天仍有其社会价值和积极意义,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即便是以前的君臣关系,现在是法治社会,讲究人人平等,但作为社会人,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工作单位,单位里也有个管理上的上下级关系,也有领导和员工之分,作为下级和员工,也需要讲究忠诚,忠于团队、忠于领导。有人会说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包含有人身依附、愚忠愚孝的成分,现在讲究人人平等。我也反对愚忠愚孝,更看不起那种人身依附、攀龙附凤式的上下级关系。但总体来讲,儒家这种基于人的情感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所提出的“五伦”,合理加以扬弃,仍可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当今社会,出现了太多“父不父、子不子,朋不朋、友不友”等“失伦”的事情了。君不见,父亲利益熏心卖儿鬻女牟利的,儿子不赡养父母双亲导致老父老母流落街头的,借朋友的信任坑蒙朋友加入传销组织难以逃脱的,不一而足,道德失伦、行为失分之事常见诸网络报端。这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人的“名分”意识缺失所致。心中无戒律,行事无名分,做事无规距。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表述上更符合当今社会话语体系,但诚信、友爱等价值观念,与儒家讲究的“名分”在价值内核上是相通的,是对中国道德传统的庚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