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篇 作为知识矿工,你怎么知道黄金在哪里
我应该读什么书?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你的图书。
在任何领域中,你得知道高手是谁,在这里有两条定律:1.在任何领域高手都非常少,教育领域尤其如此。2.名气很大的一批人往往不是高手。武侠世界里的定律,学术界同样存在,你忙着露脸赚粉丝,学问还能精进?当别人傻吗?
怎么找到高手?要靠嗅觉,在一个领域里沉浸的愈久,嗅觉愈灵敏。高手的特点就是通透。你读高手的书,翻一翻后面的资料索引,也是极有意义的。
不必神话高手,高手往往是三分靠天赋,7分靠机缘。所有的高手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前进的。
总结:1.在任何领域总有一些基础的核心入门书籍,应该作为阅读的底线。2.围绕着你要解决的问题,你要锤炼快速寻找精华资源的能力。3.要逐渐熟悉你所在领域的高手,从入门级的高手开始,向上修炼。
以上所讲,属于初阶修炼,只是讨论到哪里去挖矿;中阶修炼,则是打造围绕自身的高品质的生态系统;高阶修炼,则是锤炼一剑封喉的能力。
第12篇 要训练自己和学生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
经过训练的心智,能够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这一点是区分优秀者与平庸者的一条核心因素。
智力上的紧张感就是专注,人在专注状态上常常是忘我的,这个时候主宰我的不是我的情意和本能,而是目标和外部事件(物)。
一个缺乏智力上的紧张感的老师,常常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他们无法以学生为中心,哪怕以知识为中心,将整个认知环境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有效率的场域。
好的老师,或者是导师,或者是教练。教练型的老师就是问题解决者,给他们一批学生他们的目标是让这批学生穿越一定的时间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标准。教练的一切行为都带有很强的设计感,他会控制环境与文化,通过必要的设计和反馈来促成目标的实现,也因此教练往往是严格的。在目标的指引下,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指导者,都必须通过调整自身来适应目标。
与智力上的紧张感相对应的是情绪上的紧张感。这就是所谓的焦虑。
能让自己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是一种非常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要从小加以培养。培养的核心是自主性和刻意练习。培养自主性就是要让孩子成为问题解决的主体。智力上的训练本身就是建立在大量浪费的基础上。
所谓刻意,本质是专注。专注的含义就是对环境的各组成部分、问题的各要素进行详细的考察与分析,未经过足够数量刻意练习的人,其思维往往是散漫的,思考问题是不缜密的。
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常见的是各种拖延与松弛。正如美团创始人王兴所说,许多人为了逃避思考,宁愿去做任何事儿。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那也是一种少而透的训练方式。
凡是下课喧闹的班级,高概率的判断,刚经历了一节没有多少智力含量的课。课间喧闹并非出自孩子的天性,而是因为孩子在课堂上身体紧张,头脑放松。
我们需要设计出有挑战力的课程,刺激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需要投入挑战性的学习,尤其是反思性思维,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智力。这不仅是成长中的孩子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自身最高的可能性向我们发出的召唤。
第13篇 读书时老记不住内容,怎么办
不是所有问题都像菜谱这么简洁明了,教育领域更是如此。找到合适的菜谱需要经验,是个技术活,最难的是理解书中所包含的那个动作结构,通常也被称为观念、逻辑结构、操作结构。一本书的实质就是一种结构,书的写作就是结构的展开。而阅读就是进入和理解这种结构,并将这种结构吸纳到自己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此之谓建构。建构这一结构,是真正的难点。
在基本能读懂的情况下,如何理解一本书最简单的方法,将一本书至少读两遍,第1遍热读,一口气读完。第2遍跳读,先重点读前言后记等然后跳读及指读自己划线批注的部分。这一遍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勾画的重点有意无意的将书的结构提取出来,对这些结构要有具体重新阅读,有助于完成全书的结构化,二是卖下来有助于将这本书与自己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书的刺激就能解决自身问题的好的想法灵感及时记录下来,书读完后可以对这些想法再进行深加工,就有可能促成有价值的实践。
上述读法还有升级版,有几种办法可以进一步促成理解乃至于改变行动。第1种办法是与别人分享将书中的内容讲给周围的人。第2种是不要停止阅读换一本或多本类似的书。而读一些关键有分歧的书,反而能够增进对某一观念或问题的深刻理解。第3种方法就是照猫画虎,将书上的方法照搬或改造到自己的生活中,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第14篇 都放学了,你还把学生留在教室里?
留堂这种做法究竟对不对?
怎么留堂家长不反感?与家长达成一致。沟通要尽可能礼貌清晰,包含下列结构:1.我打算做什么?预计多久?2.我为什么这么做?3.您方便晚接孩子吗?有什么具体困难?您希望留堂吗?家长知道了老师的意图,有了选择事情就好办多了时间长,大家磨合好了就高度默契了。
留堂是药,不能当饭。
在学生这里,原则:你要为你的学业负责。
如果有学生长期习惯要留堂,那我们就要反思,可能犯的错误是:1.将留堂当成了惩罚。2.长期作业太多,习惯以作业弥补课堂的低效。3.你是选择性留堂,孩子无形中在于你博弈。4.你没有在留堂的同时向学生传递坚定的信息。如果这样就要及时地调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