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根本
【华杉讲透】:“从天子到庶人,一切都以修身为本。一定是自己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自己不能修身,就是根本先乱了,还想使家齐、国治、天下平,必无此理。”
华杉老师在《华杉讲透大学》中讲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看了都有共鸣,有豪情。但是,要修身,先得诚意正心,把诚意正心吃透,做到位了,思无邪了,才谈得上修身,这就是本未先后的次序。
这一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个人,无论他的身份是庶人还是天子,都要从「修身」开始做起。
《大学》中八目之间层层递进的次序关系让我心生敬畏心,也就是说,要从最开始第一个环节一个个做起,一环一环地往前推进。这也让我明白了很多社会现象,比如,家不齐的原因是身没有修正,「欲齐其家,先修其身」(要管好家人,先得管好自己)。
『修身在正心』,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诚意正心」。
华杉老师在《华杉讲透大学》中讲道:“正心是无所偏倚,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别的某人。没有什么偏爱,就思无邪,该怎样就怎样。要正心,先得诚意。朱熹说:“诚,是实;意,是心之所发。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用善把心都填实了,一点自欺欺人的念头都容不下!诚意,就是不自欺。”
对照「八目」这个标准的解读,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很惭愧,因为我反思到生活和工作中自己很多事情都并没有真正做到『诚意正心』和「不自欺」,也就是并没有把自己真正管好。没有管好的原因是因为在一些事情上自己觉得,他人或是外界环境都这样,自己也就很容易不按照『格物致知』去做事。
比如,我们有时晚上开会开到七八点,周六日还在跟客户开线上会议。平时上班不打卡,所以自己总是晚于规定时间到岗。这就像现实情况与理想状态之间的矛盾。如果完全按照「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的态度给客户做事,那就是非常极端的「无我」的状态,但在实际中基本不可能,就连「不自欺」都已经算是非常高的境界了。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中讲道:“意诚不诚、实不实,别人不知道,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这个心里的去处,极其隐蔽微妙,”,但确是善恶的分界所在,不能不谨慎。所以君子在此处,要切实下功夫,发现自己是自欺,以就加以禁止;发现自己是自足,就加以培植,不敢有一毫之苟且,这就是慎独功夫。”
这里让我明白,“意诚不诚、实不实”完全是扪心自问的事,如果觉知到自己在「自欺」,就要及时制止,回到『不自欺』的状态,而且,每个人内心对「自欺」的觉知以及自身的修养是不一样的,不要对外要求和比较,只管好自己。
回到这一节的主题,这一节主要让我体会到,修身是做人的根本,无关乎出身,并且是关于自己头等重要的事,只有做到「修身」才有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