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清晨看到小尘老师推荐了几个简书的中秋活动;关注到《红楼世界》共读红楼的活动。到番茄上选了两个版本,看到一个版本有俞平伯写的导读,带女儿一起读完了第一回。
两年前吧,带女儿读过三四回红楼,她不喜欢,说读不懂,今天还是没有读懂吧;记得我第一次读红楼也是女儿这个年龄,而完整的读完一遍,已是我十八岁,上大一的时候。想到一句话:少不读水浒(红楼),老不读三国;男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十一岁的女儿还是少年吧,确实不宜读了;而到知天命之年的我,就再读一次红楼,给她留着再读红楼的读书笔记吧。
少年人不成熟的心态和认知,而女生比较多愁善感,容易心生情愫,读红楼当然不利于她们的身心健康。我在大一时,读完第一遍红楼就喜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评的《红楼梦》: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再次读完红楼的第一回,我又一次被曹雪芹的小说布局与全篇谋划而震惊吧;在我的阅读与写作兴趣班上,曾经说过一个万能公式,即开头“开门见山”,结尾“画龙点睛”。那么曹氏的“开门见山”不可不谓神奇吧;我想到了女娲补天后剩下三块五彩补天石。一块成了《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门下的石矶娘娘;一块成了《西游记》中孕育的石猴——孙悟空;而曹氏的第三块成了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的通灵宝玉,目睹了人世繁华,偷偷跑到人间历劫一番,又“归彼大荒”了。尘本洁来还洁去,我想这通灵宝玉才是最食人间烟火的五彩补天石。
在神奇的“开门见山”之后,曹氏喻义为真事隐去,徒留假语村言的石头记,在姑苏(石头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开始;而甄士隐和贾雨村相继登场。而在第一回曹氏就让我们看到了浓缩版的《红楼梦》,甄士隐出场的短短时间,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而贾雨村也因他的救济而发迹,听那一曲《好了歌》,岂不就是贾府兴建大观园的总纲和结果呢?
我想初读红楼的话,对第一回一定要细细的品味;作为总纲,整篇小说的布局与风格都跃然纸上吧。你看经学家眼中的《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仅一个“太虚幻境”就写尽了阴阳无常;而好了歌及甄士隐的解注,更道尽了人生的阴阳转换与五行轮回。在万境归空中,怎奈它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而入了红尘的烟火男女,真情流露之前,早已注定了终生。
那第一回中的地名与人名的寓意也奠定了红楼的格局和文风吧;我就与初读红楼梦的你,絮叨一二。你看:大荒山无稽崖,当然荒诞无稽;而青埂峰下早已种下情根;而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又何不都是万境归空呢?再看“真事隐”年方三岁的女儿英莲,命里真应怜矣;而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和赤瑕宫神瑛侍者也种下了木石前盟;那癞头僧的言辞: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就是英莲命运的写照了;“真事隐”家人霍启当真是祸起萧墙啊;其岳丈封肃,当然风俗;而甄家丫头娇杏,只因两次回顾贾雨村而为知己,确实侥幸也。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贾雨村也算在中秋之夜得甄士隐的赞助,入京赶考而发迹,开始他的人生之旅;我在中秋前开始重读红楼,也以此开始《红楼梦》的读书笔记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