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名句,每日一读,今天的要讲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自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
原文是这样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过来就是:山峰不在乎有多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湖水不在于有多深,只要有龙就会有灵气。我现在住的房子是简陋的,只要我品德好,人们就不会觉得它简陋了。
青苔蔓延到台阶上,让台阶都变成绿色了,草色也映入珠帘,使得室内镀上一层青色。平日里在房间里谈笑风生的都是博学的人,来往的就没有见识短浅的。我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经书。
既没有世俗的乐曲来扰乱心境也没有繁重的官府文案劳累身心。我的陋室就像是诸葛亮在南阳的草庐,杨子云在西蜀的亭子,就像孔子说的,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相信大家都能看的出来这个是一片托物言志的文本形式。表现了作者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贪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出高洁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怀。
我们可以先了解下为啥文章叫陋室铭,陋室咱们知道,那什么叫铭呢,铭是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者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使用对偶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现在呢也有座右铭,也是沿用这种文体,主要用来激励和警戒自己。当时刘禹锡在和州任刺史的时候,按照规定,他应该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是知县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就让他搬了三次家一次比一次小,所以他就写下这篇陋室铭,让人刻在石上立在门前。
回到今日大家耳熟能详的这句古文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空则灵,主要采用第比兴的手法。
这个用的很精妙,以山水起兴,山水有名和有灵,引出陋室也具有灵和名的性质。以山高,水深引出陋室,以仙人和神龙比喻陋室主人的德馨。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可以深入理解下文中的深意。
刘禹锡写此文时 唐王朝正一天天的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当权,皇帝受制于家奴,朝廷中党派相争,妒贤害能。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得寻欢作乐,不顾国家大事,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可以想象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当作者为官之时想要为国家尽力为百姓做事,但是每每碰壁,哪些目光短浅的硕鼠蚕食着大唐的荣耀,而自己势单力薄,在次次的失败落寞之后,静坐陋室,看着蔓延的绿色,想起与好友柳宗元促膝长谈,自己并不孤单,这世界也有品德高尚之人,想起那些白丁的高楼大院,自己这样心境高洁反而让自己充实,精神一震,看着自己简陋的屋舍突然别有一番景致,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了这篇陋室铭,给后世留下了精彩的篇章。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好友柳宗元,乱世中,文人也抱团取暖。在当时,刘禹锡也算是知己遍天下的社交达人。他两用坚实的友谊力量力证文人之间可以彼此交付真心。
793年,长安举办科举考试,刘禹锡和柳宗元这两个学霸双双登榜中了进士。几年之后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成了同事,任监察御史,三个有趣的灵魂碰撞在一起。产生了激烈的火花。
只可惜韩愈当时如实汇报了旱灾的情况,触动了一些势力的利益。被贬出京城。韩愈十分郁闷,怀疑是刘禹锡和柳宗元将自己平时抱怨朝廷的话泄露了出去,才惹来的麻烦,还特意写诗斥责他两。
就在韩愈被贬时候,韩愈和柳宗元也在联合前辈准备政治革新,就是著名的永贞革新,可惜只持续了一百天左右,刘禹锡和柳宗元就分别被贬了,一个去了常德,一个去了永州。
在分别的日子里两人互通书信,刘禹锡是个乐观的人,经常鼓励好友。柳宗元也没闲着,写下了永州八记。
整整10年,两人才被召回京城。两人都很开心,结伴四处旅行拜访老友,第二年春天大家相约游览长安城的炫都观,刘禹锡一高兴写下了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让好事之徒抓了把柄认为是在嘲讽新贵马上添油加醋汇报给了皇上,又被贬去了播州,柳宗元也受牵连贬柳州。
刘禹锡懵了,当时老母亲年事已高,不适宜长途奔波。柳宗元不愧是铁哥们,主动提出以柳易刘让好哥们去环境稍好点的柳州。最后其他人也帮着求情,最后皇帝才发了善心贬去连州。没想到这也成了他两的永别,被贬柳州后柳宗元性格孤傲,常年郁郁寡欢,47岁就撒手人寰。
刘禹锡痛不欲生,处理完好友的后事,将他的作品编撰成河东先生集并收养了好友的孩子。几经贬谪后在和州写下了陋室铭。之后他回到洛阳,遇到了白居易,两人心心相惜互赠诗句。晚年经常一起小酌对诗,也算是过了几年悠闲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