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叫做冰糖葫芦,歌词是这样写的“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透着酸。”一串酸酸甜甜的糖葫芦,总是让人垂涎欲滴。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出校门发现旁边有一个卖糖葫芦的。这个人的售货小车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糖葫芦,有糯米的、红果的、豆沙的、山药的还有用棉花糖串成的糖葫芦。
对于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味道也还不错,价格也不算贵。我经常会买来在等公交车的间隙吃上一串。
喜欢吃糖葫芦是因为小时候每到除夕夜里,村里总有一个卖糖葫芦的会挨家挨户去卖他的糖葫芦。我家当时住在平房里,爷爷总会买七八串放在自家院子里窗户外面。
天气很冷,糖葫芦不会化,三十儿晚上吃上三四串,剩下的到了初一初二还能吃。糖葫芦于我而言是一种过年的味道,能让我想起爷爷和快乐的童年。
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起源于南宋。南宋光宗皇帝的宠妃得了病,面黄肌瘦,不思茶饭,当时一位江湖郎中开出方子,只要将红果和冰糖熬制,每次吃5到10颗病情就会好转。
果不其然,贵妃按照这个方子服用就痊愈了。后来这个方子流传到民间,老百姓用竹签把红果串起来,就变成了现在的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在天津地区被称作糖墩儿,在安徽省被称作糖球。做法得到改良,先将红果用竹签串起来,糖稀冻硬包在糖球外面,吃起来酸酸甜甜冰凉爽口。
记得小时候吃糖葫芦,我习惯先把外面包着的糖吃掉之后再吃红果,可能是因为当时糖的种类也不是太多,把糖片儿咬下来含在嘴里,并不着急咬碎咽到肚子里,而是化着吃,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吃棒棒糖一样。
上世纪90年代,我所居住的城镇(天津地区)一串糖葫芦五毛到一块钱,当时卖糖葫芦的骑一辆自行车,车子后面绑一个用稻草编起来的垛子,并用绳子绑起来,把一串串糖葫芦插在上面叫卖。叫卖声也是很有讲究,很多相声片段里均有介绍。
现在一串起码得五块钱,还见过在大商场里几十块钱一兜的。口味除了上文提到的还有各种水果口味的,像草莓、橘子、猕猴桃,甚至板栗都能做成糖葫芦,真可谓是重新定义了糖葫芦啊!
虽然种类七七八八,样式林林总总,最喜欢吃的还是最传统的红果口味。
红果本身是红色的,象征着红红火火,红果果实圆圆滚滚的,不大也不小,象征着团圆,它的颜色和形状都有着非常吉祥的寓意。
红果本身是酸的,配上外面包着的糖衣酸酸甜甜,开胃又解馋。觉得红果和糖衣是最绝配的,是其他的任何水果都比不了的。
现在的糖葫芦都是把红果里的核剔掉的,可能是觉得人们吐起来不太方便,或者到处吐不太文雅吧。但是不知你有没有觉得红果核旁边的果肉特别鲜美,带着果核的红果比较硬,有嚼劲儿。剔除核的红果尝起来软软踏踏的,缺少了内核与灵魂。
现在一提起冰糖葫芦,人们最先想到的还是红果作为原材料。冰糖葫芦之所以能够从南宋流传至今是有道理的,也许只有这种经典的味道才能永流传吧。
现在吃糖葫芦,我还是习惯先把糖片吃掉,之后再把包着糖衣的红果一口吃进去嚼碎在嘴里。每一个果实都不一样,有的酸多一点,有的甜多一点,但总归是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