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亮点:每个人的童年很大程度影响着长大以后的生活,如何影响?影响了哪些方面?我们是怎么长大的?依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陆老师带来的“从心开始学育儿”深入浅出的回答了这些问题,帮助我们更好的梳理过去,也让我们更好的抚养下一代。
写在前面
没人生来会做父母,也没有学校或培训机构提供上岗培训,而父母却又是这世界上最难的职业,所以大家都是跑步上岗,边做边学,不免慌乱乃至焦虑。
人最关键的时期就是0-6岁,从生物学角度来看,6岁人的大脑就基本发育成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婴儿来说,后天环境中越早出现在他生命中的事物,包括情感、关系等等,对他身心发展的影响就越大。
不带敌意的坚决 不带诱惑的深情
如果好父母有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温柔的坚持。
一个成人如果喜欢喝橙汁而不喜欢喝苹果汁,大家会觉得是天生喜好的差别,但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的话,有可能是第一次喝橙汁是在玩的很开心的时候,包含了很多开心的回忆;还有一次喝苹果汁是因为弄脏了衣服而导致父母吵架而留下了不好的记忆,儿时的感受和习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我们早年的经历会无意识的影响着自己长大后对事物和对他人的看法,因此0-6岁的养育过程非常重要。父母应该学习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该和孩子怎么互动,才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阶段和特点
动力是指什么时候是什么在推动着孩子从事着各项活动,婴幼儿对奶水和食物的需求是他生理发展的源动力。
那么同样心理发展的源动力有两个:
第一是养育者对孩子爱的滋养,人类天生就对寻求关系有渴望,比如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婴儿需要抚养者的爱和温暖才能存活发展。早年孩子和父母形成的关系模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成年后和其他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
第二个动力是孩子的自主性,是指孩子向外探索和动作。具体表现有胎儿会踢妈妈肚子,婴儿咬妈妈的乳头,2岁的小朋友会不允许其他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如果我们不了解是孩子在探索自己和外部的关系,很容易会把孩子的自主性定义为攻击性。
比如说0-1岁的孩子主要是靠嘴巴和口腔来认识世界的,长牙后的孩子可能开始咬东西,妈妈的乳头或者是奶瓶的奶嘴。咬是婴儿第一次对世界进行的探索,而当婴儿第一次咬住妈妈乳头的时候,妈妈的回应就会特别重要。有的妈妈会狠狠打宝宝的屁股;有的妈妈尽管疼,还是笑眯眯的回应,但第二次又被咬的更疼了,这时再去打宝宝的屁股,前后不一致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混乱,所以家庭教育中稳定的规则很重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妈妈轻轻拍拍婴儿的屁股,做出真实的反应,说“宝宝你把妈妈咬疼了”。如果我们把婴儿的动作看成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互动的话,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从而保护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而当宝宝和妈妈的自主性产生冲突时,妈妈的真实反应就会告诉孩子关系中的界限。
同时自主性意味着创造性,在安全的环境下,让孩子自由的去探索和玩耍,会给孩子成年后带来鲜活的活力和新鲜感。爱和自主性就是孩子力量的来源,也是一个人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基石。
阶段
第一阶段:0-3,4个月 绝对依赖阶段
宝宝出生后母婴依旧融合,妈妈要牺牲自我来帮助婴儿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让他发展良好同时,丈夫对妻子的支柱作用很重要,确保妈妈可以安心照顾宝宝。
第二阶段:3,4个月-18个月或2岁不等,相对依赖阶段
孩子逐级意识到自己对妈妈的依赖,会慢慢开始独立,妈妈也要开始重新调整生活,这样有助于婴儿发展出我和妈妈是有区别的个体,完成从一元到二元的转变。断奶对宝宝来说是个重要的阶段,意味着独立性,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次长大。
第三阶段:2岁以后 真正向独立进发,并不断发展完善。请注意,这里的独立不是指完全不需要依赖。
特点:第一个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两者共存。大动作发展具体到每个孩子是有很大区别,比如走路。有的妈妈会比较焦虑,当抚养者对孩子的某个能力有一个期望值,但孩子还没达到时,孩子也会对自己产生未知的焦虑。适度焦虑会促进能力的发展,但过度的焦虑会对孩子的饮食和睡眠产生问题。大部分发展性问题,其实不用太焦虑,这些问题会随着孩子的发展逐渐消失。
第二个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乏对现实的认知,9个月孩子扔掉皮球就会以为球消失了,妈妈要把球捡回来,而且反复捡。孩子需要通过经验积累去认识到客体的恒常性。
不要去说威胁性的话语,孩子会信以为真,对孩子带来重的心理负担。
儿童发展心理学非常重要,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孩子,培养孩子过程中生理性的知识有很多的信息参考,而心理上了解孩子没有太多的参考。
每个人的童年很大程度影响我们以后的生活,如何影响?在哪些层面影响?我们是怎么长大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梳理过去,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抚养下一代。
精神分析流派根源和核心就在于童年,和儿童发展心理学也是息息相关。
儿童发展都有规律,婴儿的感觉发展包括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婴儿刚出生都需要抚触,顺产的婴儿和剖腹产的婴儿长大后有区别主要在于触觉。剖腹产的孩子因为没有经过产道挤压,皮肤受到的刺激量大大不同。另外,剖腹产的婴儿和母体是瞬间分离,和慢慢分离区别很大,对以后孩子出现分离焦虑也会有影响。
味觉、视觉、听觉、嗅觉是孩子判断和分辨是不是自己妈妈的重要方面。
婴儿感觉的发展是为了确保自己可以更好的活下来。需求决定感受。
婴儿的知觉发展包括深度、物体和空间。深度,视崖试验。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从物体开始的。空间包括前后左右,上下。
婴儿语言的发展,分三个层次:词汇、句子和口语表达
1岁前后口语萌芽,单词;1.5岁-3岁间是婴儿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词汇量增加;4岁前后是语音关键期,是学习正确的发音的最好时机;3-7岁是孩子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候,大量阅读。
幼儿生理规律:上下、大小、近远和头尾原则。先发展大脑,再到身体,再到手脚。
幼儿心理规律: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渴望独立参加社会,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经验及能力有限之间形成矛盾。所有心理发展都是以矛盾为基础,童年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不要站在成年人自己的角度。
埃里克森精神分析
埃里克森是佛洛依德的弟子,他细化和具体化了佛洛依德的理论,这里主要介绍12岁前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孩子极端无能,无力和无奈,无法自力更生,因此父母的重要任务是孩子开始相信别人。0-1岁父母的做法很大程度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假设一个人对外界不信任,他的一辈子如何能幸福呢?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主要做法包括按需喂养而不是按时喂养。第二维护抚养环境的稳定性,不要频繁变换抚养人,否则需要孩子不停去适应。稳定的环境才能造就稳定的心理状态。
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的阶段
这个阶段父母主要对孩子进行大小便训练。当孩子因为生理原因还控制不好自己大小便的时候(括约肌要到2岁后才能发展好),父母对孩子的责骂,会导致孩子内心的无奈,同时孩子还会很羞愧和自责,使自己的攻击性转向内部。由于父母不恰当的评价导致孩子攻击性转向内部,会导致孩子过于羞愧而受父母控制,从而发展不了自我。因为没有尝试就没有自我。很多成年人心理问题都来源于自我没有发展好,中国很多人都没有自我。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价值感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对。
父母用科学的方式养育孩子,不断学习提升。正确的东西让孩子不断去尝试,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万无一失,父母的责任是确保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去勇于尝试。给予尝试的机会,培养能力。
这一阶段没有发展好导致最严重的结果就是有强迫性和洁癖的人。
第三阶段 学前期4-6岁 主动对内疚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能力达到飞速发展,包括认知和道德。要多给孩子尝试和操练的机会,不然会导致孩子产生内疚的心理。这个时期同时也是孩子的性欲期,比如男孩子会摸自己的小鸡鸡,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恋父恋母期,非常重要,决定孩子以后的婚姻关系。
第四阶段 7-12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
孩子上小学了,有的父母会说你什么都不要管,只要好好学习。这样的话只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干,请父母破除这样的错误思维。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矛盾点,孩子如果跨越了,叫成长。如果因为父母不恰当的养育,导致孩子没有跨越,就叫固着,所谓强迫症焦虑症都是。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重中之重,请父母多站在孩子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
首先解释一下认知,认知是你看待事物,学习的程度和角度,以及思维能力。
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进行真正的运算和逻辑推理。比如1+1=2。所有信息来源自己的感觉和动作,只能进行信息接收,还不能进行信息产出。
运算包括可逆,比如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橘子。假设你要孩子分享,孩子还不懂运算就自然不会分享。不要强迫孩子分享,现在如果我让大家把你的手机分享给我,大家也不会愿意吧。
阶段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孩子只能有数的集群概念,也不能真正的进行运算。数几个苹果是可以的,还可以培养孩子把东西归类,单个的垒在一起。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幼小衔接违反常识,真正的数学要小学开始学。如果家长坚持让孩子去学,孩子只能机械记忆背诵比如乘法口诀表。
阶段3:7-11 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在小学阶段,所以学校的教科书设计依据也都是心理学。这个时候孩子可以理解守恒和可逆,可以具体数字的进行运算,但几何代数等抽象能力还没有。
阶段4:形式运算,逻辑推导运算。初中后的数学难度上升。
运算也意味着人际关系和如何处事。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孩子的道德和成人的道德是不同的。道德是自私的产物,入没有道德社会会乱套。
前道德判断阶段 1.5-7岁
7岁之前的孩子没有什么道德感,主张以严刑去惩罚别人。孩子经常会对其他犯错的孩子说打死他,这是正常的。而且孩子会认为自己受罚也是应该的,对成年人的绝对服从。这个阶段孩子如果反抗大人是情绪问题,而不是道德认知的问题。
对于海因兹偷药的两难问题,前道德只以结果为导向,没有因果联系,无道德判断。
阶段2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孩子会面露难色,搞不清到底对不对。
孩子认为自己做错了,父母或别人会来惩罚我,惩罚是天定的,我确实做错了。内心的规律靠外界掌握,父母和老师说不能做什么就不能做什么。
阶段3 自律阶段9-11岁 孩子会判断这个事情不对,但情有可原。
会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家长应该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发展,不能按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发展。放低姿态,实事求是做好引导工作。
课前重点提醒:
1 几乎母乳妈妈都遇到到宝宝咬乳头的情况,你是怎么做的呢?
2 顺产和剖腹产的宝宝在心理上会有什么不同?
3 按照心理学的建议,一岁前到底按需喂养还是按时喂养更好?
4 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园时间建议孩子参加奥数班么?
5 在孩子如厕训练过程中,家长不恰当的评价会带来什么后果?应该怎么做?
课后思考题:
1 儿童心理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
2 埃里克森精神分析第一阶段,父母应该怎么做让孩子建立对外部世界的信任?
3 运算除了指数学中的计算,逻辑推理,还意味着什么?
4 陆老师课程中讲到的海因兹偷药案例,孩子处于不同道德发展阶段的反应分别是怎样?
5 埃里克森的不同阶段都是以矛盾为主,孩子顺利过渡是成长,如果没有顺利过渡会导致什么?用心理学的术语解释一下。
最近的感受:
萌萌和分享有关的案例,之前因为很多妈妈都会说我家小朋友不爱分享什么的,听了陆老师的课以后,我明白不要强迫孩子分享,我们自己心爱的东西也不愿意随便给别人。但是今天上午萌萌和对面的小哥哥一起玩,他很主动把他最喜欢的小发条娃娃,书和饼干给小哥哥。我在想,萌萌和这个小哥哥认识很久了,经常一起玩,这和大人一样,我们的闺蜜或者好朋友,我们也是很愿意分享自己的好东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