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写于忙碌的十月初,在国庆放假之前我一定没想到,十月会有那么多任务,尤其是加上连上7天的课和排练朗诵比赛,更是身心俱疲。
此时,是晚上九点半,我刚结束了一个半小时的排练,坐在工位上休息,准备备好明天的课之后再回家休息。上午第四节课让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假期生活,这不是课程中要求的,而是我根据现实情况临时增加的。琬滢主动参与,提前一晚制作了课件,分享自己国庆在东南亚游玩的经历,昆骏则用近千字拼拼凑凑的文字,交代了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国庆出游经历。在他们的分享后,孩子们逐渐活跃开来,大概有十余人争相分享,不亦乐乎,比正常上课的互动人数多了很多。而我,确实也通过这个教学活动,达成了帮助孩子们分享故事和表达感受的教学目标。直到下课前,孩子们还意犹未竟,不得已我设计了一项作业(号称无压力),让孩子们用文字写下一件难忘的经历,写在日记本上,这么做,是想把好不容易激发出的孩子们的分享热情延续到课堂之外,促进写作。
上午教学结束,中午午托后也来不及休息就马不停蹄地赶往翠北实验小学进行区名班主任工作室关于双减下教育的论坛,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德育教研员——王莉老师。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想起自己岗前培训时刚听过她关于班级管理的课,我对她谈到的四人小组,每人都做小组长的安排记忆犹新,并在四年级接班时投入实践,效果良好。
晚上,回到学校用完午餐,排练结束后已是八点半。我一人坐在工位上发呆,看到学生国庆去西安老家时给我带回来的礼物。好像自己曾说过自己计划去一直不成行的经历,心里觉得这种惦记很温暖。
再想到孩子们写的第二单元的习作——《我的漫画老师》,大多数同学都写到了我,除了对老师的外貌描写之外,他们还提到老师很爱笑,不只跟同学们笑,还不经意发现老师在和办公室的老师们笑谈;讲到自己难忘的经历,她还记得一次老师为了教育大家不以物质金钱的标准评价别人,讲到自己去山区支教时见到的贫苦小童的经历潸然泪下;讲到老师很白,晴天一直会打伞,而自己以为老师的伞是黑色的,不知道是绿色的,原来是因为自己遇到老师时就会被老师护在伞下,看不得全貌。当然也有啼笑皆非的表达:老师很高,却也很丰满,像杨贵妃一样;老师看到他发烧,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老师看着很年轻,一点也不像三十多岁(实际上老师才二十几而已)。当然,还有的学生并没有写班主任,而在她们笔下我也看到了他们喜欢的教师模样:不随意发脾气,会了解清楚原因再教育;不会要求刻板的坐端正(这个要在班会上强调坐姿的重要性);还有的说老师懂得很多,经常给大家讲故事。我也从中辩证地看待,照见自己的不足。
写完文章已近十点,打算备好明天的班队会课就回家休息。再见!盼不来的黄台和七天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