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就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仁”是人天生的本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为后世“心即理”,“致良知”说之滥觞。
一般有人问孔说某某某是否“仁”,孔子通常会说不知道。在这里,孔子突然问了一句:“仁,远乎哉?”仁真的很难吗?然后孔子自问自答:“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我想得到仁,我就已经具备仁了。
孔子即提倡通过学习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不否认可以通过顿悟而忽然明白某些道理,比如他说不断的学习,默而识之,诲人不倦,是渐渐的学,一步一个脚印。
“我欲仁,斯仁至矣”,可以说是顿悟的一种,既然我求仁,那么按照仁的标准去做事就成功了。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向善的状态。当某个人在某一刻心念一起,突然想做一个好人的时候,那一刻就是仁。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老子说:“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有甚、奢、泰,佛是凡夫;去甚、奢、泰,凡夫是佛。可见,这种“圣”、“仁”完全关乎你在那一刻的心念。
“仁”到底难在哪里?一时的仁不算难,难在保持。比如净土宗说一心念佛,也是同理。只要一心念nawuamituof,就能接引西方。但很多人念了一辈子,也体会不到佛的境界。因为做到一时心不乱不难,但是要一直保持心灵纯净,就无比艰难。
有很多状态即难也不难,比如对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爱最重要。你说爱孩子难吗?对我来说,真的即简单也困难。简单是因为你是真的爱他。难的是如何正确的去爱他。
孔子说“仁”,老子说“道”,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即难也不难。
这些不仅要把握度,要合适,更要能坚持,像颜回,已经连续三个月都处在仁的状态中,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前边章节说到一个王阳明的故事。王阳明十八岁的时候,在江西遇到娄凉,娄凉跟王阳明说的一句话,让这个小伙子转变了整个人生的方向。他告诉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这意味着孔夫子这样的圣人,人们通过学习也是能够达到他那个程度的。只要努力学习,其他人也能成为圣贤。这让王阳明豁然开朗。
不要觉得孔子所说的东西我们做不到,其实只要我们想做,去做,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