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渡河记
黄河,这条位于中国北方的大河,作为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其名字中的“黄”字,正来源于它从黄土高原携带的滚滚泥沙。当我在潼关这个独特的地方驻足时,正是它拥抱了它的主要支流之一——渭河后,展现出一幅壮阔景象,继而缓缓东去。
站在岸边望去,宽阔平坦的水面在风中泛起层层波纹,犹如风吹麦浪,涌起一波波金色的涟漪,看似绵软温顺,却依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希望,勇往直前。此情此景,令人为这位母亲河的磅礴与坚韧激动不已。
渡河之行
今天是九月二日。上午10点58分,我们的车驶出潼关游客中心。沿着黄河公路,我们找到一个简易的充电站,将车辆电量补满,为接下来的行程做好准备。随后,我们到潼关美食街进行了简单的采购。
中午一过,天色渐变。天上聚起厚云,西风阵阵,吹送着大地,仿佛预示着一场变化。果然,不久便感觉空气凝重起来,似乎山雨欲来。与同行的韩丽夫妇汇合后,我们买了两个当地特色的肉夹馍当作简餐,便正式出发前往风陵渡口过黄河。
一桥跨两省
车行黄河大桥之上,由于桥栏不高,从车窗能清晰地看到下方的河水。此时空中云层厚重,远处的黄河水面显得莽莽苍苍,带着一种义无反顾的气势向东奔流。黄色的河水、两岸绿色的植被,与无尽的山原田地共同构成一幅壮阔的画卷,而远处的秦岭山脉则像一位沉默的巨人,静静地注视着脚下这条奔腾的巨龙。
当车辆驶过大桥中段,迎面而来的是一个金属焊接的拱形标语——“芮城欢迎你”。一桥分两省,转眼间,我们已从陕西来到了山西。
风陵渡印象
进入山西一侧,天下起了小雨。雨刮器忙碌的摆动频率提示着雨势的急迫。我们朝着风陵渡镇方向行驶,沿路的民房建筑风格带着一种八十年代的陈旧感,与河对岸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风陵渡镇区主要是一条主干道,没有高大的现代建筑。较为醒目的是“人民剧院”这一带有时代印记的建筑物。我们注意到,镇政府的门面也很不显眼,若不是仔细寻找,很难注意到门口悬挂的党委和政府牌子。
雨势渐小后,我们下车漫步。街道上行人依然稀少,没有大型超市或饭店,街边的商铺大多关着门。这条不长的街道和略显年久失修的路面,与“风陵渡”这个在历史上和地理上都名气颇大的镇名,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反差。
离开镇区后,我们在路上看到了几栋较为高大洋气的建筑,仔细一看是开发区的楼宇。这或许预示着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的变化。
向芮城行进
下午一点二十五分,我们正式进入山西芮城风陵渡镇。或许是因为天色渐暗,加之风吹起的尘土,348省道旁的民房仿佛蒙上了一层黄黄的灰土。路旁规整的行道树——杨树和侧柏、国槐和石楠交错矗立,既让人感到些许陌生,又透着一种亲切。
到达芮城县城时,已是下午两点半。天气预报当晚有雨,我们提前搭好了天幕,然后开始准备晚餐。晚间,雨果然如期而至,且下个不停。我们坚持煮了萝卜水,做了晚间操练,在雨声中度过了在山西的第一个夜晚,感受着这片黄土地带来的独特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