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点开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突然就有了“啊这篇文章看起来很有用呢然而现在的我就是不想看”的心情?
别急,昨晚加班到深夜的程序员二狗,与在实验室瞎晃一整天的研究生二花也和你有一样的心情。(不知道二狗和二花的小伙伴记得一会儿去本狗主页看看上篇文章《送分题都做不好》)
二狗之所以加班到深夜,是因为本来有一个任务要提交,然而上午起床晚了,吃饭前去淘宝逛逛逛,吃完饭去微博刷刷刷,顺便还帮女神——程序员鼓励师小丽装了一个小软件。明知道这个任务今天必须提交,莫名却对完成任务充满迷之自信,直到下午四点动手才发现任务远比想象中困难,精疲力尽码到深夜才勉强提交任务。
二花也不是故意要在实验室虚度一天时光的,只是二花到实验室的时候,打开B站看了几个小视频——突然就中午吃饭了,吃完饭回来觉得有点累,想着睡个午觉有精神——突然就下午三点了,好不容易刚要进入学习状态,突然看到了手边的手机——于是就又可以吃晚饭了……
你看,二狗和二花其实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与上篇文章所讲“拎不清哪些是送分题”不同,他们所困扰的,是“明知道这题送分却不愿意做”。
还记得上篇文章里对低效率的原因分析吗:
“做了错的事,或是没有做正确的事,低效率的原因只可能是两种之一呢”
这种没办法做正确事情的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拖延症”,它困扰着很多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有了专门的理论来研究这个现象。
......
让你的手指滚动起来!
......
......
集中你的注意力!继续往下滑动!
......
......
马上就要到达第一个要点了!
......
......
为了你的拖延症,继续往下看吧!只要看完下一段,你就完成了战胜拖延症的第一步!
阶段目标与快速反馈
仅仅是在本文内,上面几句话就是几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它们具体,连续,你随时能感到反馈——
“手指滚动起来”,你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手指的动作和内容的变化。
“集中注意力,继续向下滑动”,你的注意力再一次受到暗示,你的注意力持续保持在接下来要到来的内容上。
“马上就要到达第一个要点了”,是终点前的提示,是对动力的再度提升。
“看完下一段,就完成了第一步”,这就为看完本文的这个“长目标”设定了”阶段性小目标“,同时还建立了自我暗示的这个反馈机制。
为最终目标建立能多个能快速得到反馈的阶段性目标,绝对是战胜拖延执行的最强最直接方法,没有之一。
人是一种偏好及时反馈的动物,我们的脑子里经常会有一个“理性的自我”和一只“只顾享乐的猴子”。
对于我们来说,最难抵挡的就是“眼前的诱惑”,当这种东西到来的时候,猴子就会把脑子里看不到反馈的那些“远大目标“与”长期理想“瞬间踢飞到天边去。
这就是为什么减肥的人脑子里会冒出“先把好吃的吃掉,多长的肉就等到锻炼再说”这种想法,有迫在眉睫的任务的人会有“先把这个视频看掉,一会儿的时间足够了”这样的借口。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给自己一个低起点,从小目标开始,创造连续的及时反馈,从而让我们对这件事情难以自拔呢?
两个很好的应用栗子:
1.
很多人都想有一个健身的计划,然而在执行的时候经常又会想到需要至少健身半个小时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然后就想到会好累,然后就顺理成章就产生了拖延与懈怠的情绪,在去之前就打了退堂鼓。
换个思路?先别想需要练多久,先给自己第一个任务:去杠铃架上躺下,然后热热身,然后接着第二个任务:先做十个卧推。
当做完十个,脑子里的猴子觉得有点累了,这时我的挑战精神及时地冒了出来——嗯我觉得还能再做一个,嗯,好像还有力气再做一个呢,啊?我都对我自己感到吃惊,我应该还能再做一个……
做着做着,挑战精神逐渐就占了上风,每多做一个都会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这个时候再提醒自己,“今天的任务是锻炼1小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
写论文或者写代码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都发现,“远大目标”反而会变成我们打退堂鼓的首要原因——比如想想这10万字的论文或者完全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完成的代码,我们脑子里的猴子马上就会来势汹汹了。
先给自己第一个任务:写好第一小节,或者写完第一个代码的功能,然后接着第二个任务:找到相关的资料对比,或者想想这个功能怎么被使用,当你越来越进入执行事情本身,你就会暂时关注在当下的细节,而不是远处让你失去动力的前景——
就像是跑一场马拉松,你跑着跑着就会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脚下的每一步,等跑完才会惊异自己已经跑了这么远。
番茄工作法与心流
番茄工作法是一个很简单的,对上面所说“建立阶段目标与快速反馈”方法的一个成熟应用:具体很简单,把每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分割成几个“番茄时间”来完成,每一个“番茄时间”分为25分钟的工作时间与5分钟的休息时间。
简要来说,这个方法就是一个强制建立阶段目标—— 30分钟为一阶段,以及提供快速反馈—— 25分钟工作结束后留下5分钟来作为工作评估与自我信念强化的具体技术。
但切记,这个方法适用于你觉得“难以专注”的任务,比如一些你没有直接动力完成却又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作中遇到的无意义重复劳动,你不认同的但导师必须让你完成的任务等等。与其让拖延症消耗你的时间,让你产生焦虑的心情,不如使用这个方法快速完成这类任务。
如果你觉得做一件事情很有乐趣,并且能长期集中注意力,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恭喜你,你完全不需要再使用番茄工作法,你进入的是一种叫“心流”的模式,我将其称为“子弹时间”:因为在这个状态里的人的时间好像与正常的世界分隔开了,他们可以在保持令人惊异的高效率的状态下工作很长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才过去不久一样。
米哈里.齐克森在1970年代阐述了这个现象,他发现进入这种状态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沉浸在事件之中,有超高的效率,超强的注意力,还有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快速流逝。理论上来说,这是我们在完成任务时最想要进入的模式。
那么要怎样进入这个模式呢?抛开许多复杂的的理论不谈,本狗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来自于动机。
兴趣驱动与目的驱动
曾经有小伙伴问我,为什么你可以在每天上班的情况下既能保持不断学习工作业务,又能这样不知疲倦地写文章?你写这个公众号,到底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我说,因为我喜欢写文章,这是我的兴趣爱好啊——进一步便是我关注的是写文章当下的状态,那种有感而发令我快乐的情绪,而并没有考虑我写这么多文章是为了达到哪种具体的目的,这和做媒体运营为主业的人来说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他们更需要关注具体的指标:阅读量,转发量,公众号粉丝数,而丧失了写作本身的乐趣。
同理,要想达到高效的执行状态,“兴趣”与“喜欢”怕是最重要的两环,至于理论中经常提到的“挑战性”,“能力”,这些都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东西。
我于是反问问出这个问题的小伙伴:“你有想过,你之所以困扰于诸如大小公司的岗位不同先进哪一个,选择什么行业对未来最有前景,是因为自己根本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的兴趣所在,而只是单纯地为了最优化目标而选择么?这才是你困扰的根源,你并不是困扰于自己喜欢哪一个选择,而是强迫让自己去相信某个最优化的目标是自己喜欢的罢了。”
这就是为什么本狗要在前两篇文章中讲那么多真假性目标选择,优先级与目标分解之类东西的原因。
发自内心的驱使你的信念,是“道”,而具体的执行方式,是“术”,整个系统性思考的框架,讲究的就是“道”与“术”的平衡与效应最大化而已。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才有了后来的万世师表。
从今天开始,找到自己的“道”,就是真正高效执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