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5修好这颗心,人生更从容
1 扫地亦是修行
一是降伏贡高我慢心。人都有贡高我慢心,觉得“我”是很了不起的、高人一等的,这种心态其实就是消除烦恼的最大障碍。一个人若能快乐、自在地做一般人认为下贱的工作,也就是降伏了贡高我慢心。
二是干净可以使人的心安定下来。把家里或工作环境打扫得窗明几净,不仅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净,也会让经过者或使用者的心清净。心一清净,自然就定下来了。
三是扫掉心里的垃圾。我们的心里有很多垃圾,如贪心、嗔心、慢心、疑心……心里面的垃圾多了、烦恼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糊涂的。而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若达到佛经中所说的“寂无所寂”,才算是清净到家。
2 学会自省,清扫内心尘埃
人应该严格控制自己的私欲,不想、不说、不做有损于德行的事和话,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常常做到自省。自省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静思的方式,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省察自己行为上的过失。
3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无论是修行者还是普通人,都应当时时反省,不要随便妄言。要知道妄言妄行,不但有损他人,同样是在耽误自己的宝贵时间,打扰自己的修行和成功。即便你是万事通,也不要讲别人的八卦,因为很多话经人一传都会变质。
人心只一拳,别把它想得太大。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
面对谣言要保持沉默,多看些书,少说些闲话,避免祸从口出。
我们应该时刻谨记不要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而应时刻反省自己,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4 慎独,不自欺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群居,守口;独处,防心。——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群居,守口;独处,防心”,与人在一起的时候,守住自己的嘴巴;在自己独处的时候,要守住自己的心。
修养是一个面对真实自我的过程,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所以,不能做表面功夫。
“独处防心”是修炼自己“慎独”功夫的关键。正是因为心不设防,蠢蠢欲动,才会萌生邪念、杂念,从而做出有违自己原则的事来,所以才要防心。
5 心安即是福
对善良的人来说,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良心。只要我们在做错事后,还能够感到不安,这就是好事。
《法华经》有言:“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却是最大的幸福。”俗话说: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人遇到了挫折和磨难,虽然也会有痛苦和挣扎,但是只要熬过去了,就不会再难过。可是,如果是自己的良心在受着谴责,那么即使再努力、再挣扎,也没有办法逃避痛苦。遮掩,或许可以逃过别人的眼睛,甚至逃过法律的制裁,但是唯一逃不过的是自己心灵的谴责。
巴金先生说:“良心的责备比什么都痛苦。”当我们欺骗别人的时候,最让人觉得可怕的,不是别人对我们的惩罚和报复,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不安。背负着心债过日子,其中的痛苦滋味可想而知。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欺骗他人,否则我们将会永远受到自己内心的惩罚,让自己的内心永远都得不到安宁。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光明磊落,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地,人生才是真正的洒脱,我们才能获得幸福。
6 劝人改过必先美其长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弘一法师《格言别录》弘一法师这段话,要我们在劝诫别人时,不要直接去指出他的过错,而可以从赞扬他的优点说起。对方在高兴的时候,才能较容易地接受你的批评。一味地指责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当我们准备说服别人时,不妨先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说起,顺势开导。
每个人犯错,都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一味地指责他有错,是不公平的,他也会有百般的委屈,他需要的是别人理解、包容,而不是指责。如果能够从心理上去体谅,那么,即使你一句话也不说,就已经起到劝人向善的作用了。
如果我们自认为自己是道德高尚的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俯视别人、批评别人,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指手画脚,那丝毫不能证明你比别人更高尚。相反,只能证明你狭隘、刻薄,招致别人对你的反感和反击。
7 好说话,说好话
人要常说给人欢喜、鼓励、肯定和赞美的话。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也是一种修行。
逞一时口舌之快只会给自己树敌,人际交往的原则应该是永远避免跟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只有谦卑待人,才能得到友谊。但是,很多人的口舌之快,都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是看到或者想到的事情,都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因此,当我们在与人闲谈时,说话一定要经过大脑的过滤,好好地琢磨一番再开口。不该说的话最好一句都不要多说。管好自己的嘴,做一个言出友善、话语暖人的人。
8 通过自我警醒、悟知改掉坏习惯
当我们决定要改掉一个坏习惯的时候,最好不要对自己说,我要改掉坏习惯,而是要对自己说,我要养成另一个好的习惯。
-- 来自微信读书
今天学到的智慧是:劝人改过必先美其长,人要常说给人欢喜、鼓励、肯定和赞美的话,最后就是要常反省,做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