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课堂上学生“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老师干什么?要学生配合老师,那谁是主?谁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习。
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最需老师的“配合”,就像篮球教练教初学打篮球的人一样,递球不能用力过猛,他一旦接到了球,就必须掩护他,让他投篮;他投篮的那一刹那,教练就要设想到他可能投不中,赶快跑到篮下准备抢篮板球好,再传给他……
精彩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展示一个过程,而不是展示一个结果。
学生回答错了,理解上出现偏差,作文出现了毛病,是正常现象,这正是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时候。而老师们要看到的,恰恰是执教老师在这关键时候如何点拨,如何启发,如何讲解。一句话,看老师在这个节骨眼上,如何去“配合”学生。
教学中,老师的“配合”作用不仅体现在启发、点拨上,还体现在耐心和态度的和蔼上。耐心与和蔼尤其重要,缺乏这两点,再好的启发方法,学生回报的只能是而且永远是启而不发。
一位美国学者说:“教1遍不会,教10遍;教10遍不会,教100遍;教100遍还不会,别忘了,还有101遍。”
这句话的核心讲的是两个字:耐心。
有人说:“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这句话如果成立,那么,笨也包括缺少耐心与和气。
什么是教?不就是教学生学吗?什么是启发?不就是像给猜谜语的人提示一下“朝哪儿猜”那样,为学生提供一点线索,揭露出一点端倪,鼓励学生去发现吗?
可见,在教学中,老师的“配合”,还体现在发自内心的动情的鼓励上。适时的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