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们说到,克塞诺芬尼提出了本原是绝对静止的,后来他的学生巴门尼德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成为了埃利亚学派的最具代表性人物,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门尼德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这种论证形式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后来大多数的形而上学者的身上(直到黑格尔为止,并且包括黑格尔本人在内)。人们常常说他曾创造了逻辑,但他真正创造的却是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
这种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是怎样的?巴门尼德在留下来的著作《论自然》中写道:“那么现在存在的又怎么能够在将来存在呢?或者说,它怎么能够得以存在的呢?如果它是过去存在的,现在就不存在。因此消灭了变,也就听不到什么过渡了。”“能够被思维的事物与思想存在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绝不能发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要表达的存在物的。”通俗地来讲,当你思想的时候,你必定是思想到某种事物;当你使用一个名字的时候,它必是某种事物的名字。因此思想和语言都需要在它们本身之外有某种客体。而且你既然可以在一个时刻而有在另一个时刻同样地思想这一件事物或者是说到它,就必然在所有的时间之内都存在。因此就不可能有变化,因为变化就包含着事物的产生与消灭。即如果一个字可以有所指地加以应用的话,它就必然意味着某种事物而不是意味着无物,因此这个字所意味的事物便必然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着的。在哲学上,这是从思想与语言来推论整个世界的最早的例子。
但是如何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呢?“存在”是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范畴。他认为的“存在”有以下几个特性。
1、 存在不生不灭。
“因为你愿意给它找出哪种来源来呢?它能以什么方式、从什么东西里长出来呢?(它既不能从存在者里生出,这样就会有另一个存在者预先存在了)我也不能让你这样说或想:它从不存在者里产生;因为存在者不存在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而且,如果它来自不存在,它有什么必要不早一点或迟一点产生呢?所以它必定是要么永远存在,要么根本不存在。”这正是否定了赫拉克利特“存在又不存在”“万物永变”的观点。
2、 存在是一,不可分,连续的。
“存在者也是不可分的,因为它全部都是一样的,没有哪个地方比另一个地方多些,妨碍它的连续,也没有哪里少些。因此它是整个连续的;因为存在者是与存在者连接的。”因为,如果有间断,那么这个间断自身就是存在者,因此存在者就是连续的。 这个观念是针对“分散、积聚”、“对立统一”而言的。
3、 存在是不动的。
“而且,存在者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无始亦无终;因为产生与消灭已经被赶得很远(存在不生不灭),被真信念赶跑了。它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因为强大的必然性把它用锁链从四面八方捆着,不能越雷池一步。因此存在者不能是无限的,因为它没有缺陷;如果无限,那就正好是有缺陷的了。”
4、 存在如同球形。
“然而,由于存在者有一条最后的边界,它在各方面都是完全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个方面距离都相等,因为不能在哪个地方大一点或小一点。因为既没有一个不存在者破坏团结,也没有一个存在者在这里或那里比存在者多点或少点,因为它是完全不可损毁的。因为那个与哪一方面距离都相等的点是与边界距离相等。”(但是如果假定了存在是有形的,那么怎么解释存在之外的事物呢,他认为“存在者之外,绝没有、也绝不会有任何别的东西,因为命运已经用锁链把它捆在那不可分割的、不动的整体上。因此凡人们在语言中加以固定的东西,如产生和消灭,是和不是,位置变化和色彩变化,只不过是空洞的名词。)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不生不灭,是不可分的,永恒不动的,进而推论出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因此两个世界都是不生不灭,不可分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世界是运动的呢?巴门尼德认为,我们所认为的那个“多与动”的世界是假象。他认为感官是骗人的,并把大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一”。“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它并不是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种对立面的统一,因为并不存在对立面。巴门尼德认为“冷”仅仅意味着“不热”,“黑暗”仅仅意味着“不光明”。正是我们的幻觉造成了这个世界的运动与变化。巴门尼德在他的“真实”学说中向我们表明,逻辑思维驱使我们将世界设想为一个不变、不动的统一体。另一方面,感官知觉则向我们显示了一个杂多变化的世界:这就是表象和意见的世界。
巴门尼德是一位诗人,他用诗一般的语句描绘了自己与女神的对话,来宣扬自己的认识论主张。巴门尼德把他的教训分为两部分:“真理之道”和“意见之道”。
“来吧,我告诉你(我的话你要谛听),只有哪些研究途径是可以设想的。一条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另一条是: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走这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认识(这当然办不到),也不能说出的。” “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被认为是“真理之道”,“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被认为是“意见之道”。巴门尼德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划出的这一道鸿沟,可以说是唯心论的唯理论的最初的系统表达,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突出强调了感性和理性的区别,提出理性高于感性,真理高于意见。
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概念,被认为是西方哲学一切形而上学问题的起点。这一点怎么理解?古希腊人把认识宇宙万物共同的本原问题,都在不约而同地寻找万物的“始基”,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的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泰勒斯),有的则认为是“气”(阿那克西米尼)、“不定”(阿那克西曼德)、“火”(赫拉克利特)、“数”(毕达哥拉斯)(后续会介绍)等等,他们的主要倾向是把“始基”归结为某一感性事物或者说只能外在地规定“始基”, 这就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并引起争论。但是他们之间的争论和对立还只是感性的外在的争论和对立,而不是内在的本质的对立。他们认作“始基”的东西不管在感性外观上有多么的不同,但在本质上、在理性思维中却都是万物由之产生、万物最终又复归于它的东西。即“始基”所产生的万物是多、是运动变化的、有生有灭的、有限的,而万物的“始基”则是“一”,作为本原的“一”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所以万物才最终复归于它。巴门尼德为了克服“始基”(即本原)纠缠于“杂多的”“变化无常的”事物现象、理性纠缠于感性的弊端,为了消除由此引起的纷争(他称之为“意见之争”),他严格区分了本质与现象、真理与意见,并让它们处处对立。他要摆脱“多”、摆脱“个别”、摆脱感性事物,而专门研究他所“确信”的一般、本质的存在。他通过对潜在于前人们理性结构中的“始基”、本质观念的反思,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存在”的一系列基本特性——唯一、不动、永恒等。他所否定的只是过去哲学的“意见”,只是过去哲学所涉及到的感性的东西(“水”、“气”等),而对旧哲学所包含的“真理”则作了他所能作出的深刻总结和概括。因此,我们认为,巴门尼德哲学不只是对过去唯心主义哲学的继承,更是对此前整个古希腊原始朴素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本节我们讲述了巴门尼德的思想,下节我们将介绍他的忠实守护者——芝诺,预知观点如何,且听下文再叙。
古希腊哲学之前苏格拉底哲学篇参考文献:
梯利《西方哲学史》、罗素《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约翰·马歇尔《希腊哲学简史》、文聘元《西方哲学通史》、奎纳尔·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