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心得》-谈笑论生死,文中写道屈原与司马迁的死,心中顿时一股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书中写道中国人的死往往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以屈原为代表,另一种以司马迁为代表。
屈原生于战国乱世之中,作为楚王的同姓贵族,作为一个士大夫,当楚国被攻破郢都的时候,当秦将白起把郢都屠城的时候,尽管一个人流落在外,尽管他还有很多国家可以去,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宗庙和自己的国家都已经万劫不复了,他生命最好的终结就是随着这一切一同归去。
屈原之死既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用郭沫若先生的话说,屈厚是在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不能实现理想的现实之中被撕碎的。所以这样一个人,他必须采取这样一种惨烈而决绝的方式来处理生命。
想起屈原小时候照镜子的故事,小时的他就特别爱清洁,他希望有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照外表的容貌,还可以照到内心的污垢。他是一位外表与内心一样纯净的人,还是一位爱国大诗人。
他钟爱的国家万劫不复了,他的心已死,义无反顾纵身跳江,随着他的国家一起消亡......
但司马迁的生死关头,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他看到了比身死名节更重要的事情。
司马迁有一封著名的信,是写给好朋友任安的,叫做《报任安书》,完整的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态度。
在信里,司马迁回顾了自己下狱、受型的整个过程。他说自己非常冤枉,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诬陷,满朝文武没有人来救他。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可以选择死亡,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可是他没有,他接受了作为男人最难以容忍的耻辱:腐刑,就是被割去了生殖器。
他什么要忍辱偷生呢?因为他有一件更大的事必须完成,就是他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从他的父亲司马谈把这样一个史官的大业托付给他的时候,就告诉他,周公死后500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500年至今,没有人能够绍明世续《春秋》,来把这样一个时代,记录下来,传承历史。所以司马谈临死之前把编撰的《史记》的重任交给了司马迁。所以司马迁说,他面对历史托付下来500年一人的使命,他自己的态度是小子何敢让焉。天降大任于斯人,有这么大的事情,那么,您可瘦也绝不轻生,这就是司马迁的态度。
司马迁的故事,让我看到他内心的强大,他为了使命,忍辱负重,专心的写下了这本伟大的历史著作。
我们国家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下个月的书单里定下《史记》这本书。
庄子对生命的态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绝不会找死。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因为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或者感受到压力,就选择了轻生。
现在在大学里的学生都承受着一种压力,大家心情很沉重,就是在这个独生子女时代,轻生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在一些大学里,按年度去统计,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自杀率真是不低啊。
原因无非几种,最多的一种是感情问题,恋爱没处理好,觉得此生无望了,殉情。第二种工作没找好,觉得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尖子,上了这么好的学校,社会还不接纳自己,愤而轻生。第三种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觉得太压抑,人生没有什么乐趣。
这些年轻的孩子在他们的人生刚刚到达20岁的时候,连同他们的背包一起从楼上扔了下去。他们的理想还没有打开,甚至也没来得急放下,一切就都陨落了。
带着自己心里最初的梦想,以庄子的豁达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许在今天要比庄子生活的那个时候更重要。
希望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能开始阅读庄子,让我们早日明白生活的真谛,走向真正的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