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标题来自于五月份上映的一部电影,名字叫《今夜,就算这份爱恋从世界上消失》,本文的内容也是源自我看完电影后产生的一些想法,当然,这些想法有限散乱,而且可能很大一部分和电影本身无关,所以本文算不上影评,只是一些随笔罢了。至于为什么五月份看的电影现在才开始动笔写,一方面是怕发出来有蹭热度的嫌疑,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懒惰所致。
关于这部电影,有些人看过,有些人没看过,看过的人里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我选择去看的原因是因为我很喜欢负责制作片尾曲的那支乐队(这是一句夹带私货的题外话),这部电影本身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公式化”这三个字。
情节上来看,这部电影的安排是很简单的,无非是男女主前期美好的日常铺垫,然后突然一方死掉了,造成了一种令人难过遗憾的效果,作为常看日本影视作品的半“二次元”,这种套路我已见得多了:《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中女主在最后突然被当街刀杀;《四月是你的谎言》中女主因病离世;《可塑性记忆》中女主作为机器人寿命到期被拉去返场重装也相当于是已经死掉了,总而言之,这种套路的作品其实很多,我也已经练就出一副“铁石心肠”了。坐在电影院中,我听到后排有人开始隐隐啜泣,我只觉得他们实在见识短浅,在心中悄悄地嘲讽之,并为自己的冷静而深感自豪——面对突生变故的电影画面还能如此冷静而心无波澜,真厉害!
历来,人们是不喜欢艺术作品中出现“公式化”的,毕竟艺术是创造,循着“公式”搞出来的还能算“创造”吗,然而,不要忘了,“公式”正是那种能普遍应用于同类事物的正确方式方法。
人们常常诟病“公式化”,但第一次以此“公式”创作出来的作品,无疑会是打动人心的好作品——“公式”得千锤百炼才成其为“公式”,当“公式”第一次面世的时候它还没成为“公式”呢——就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虽然现在,面对类似情节内心已经毫无波澜了,但是当我第一次看“四谎”的时候,内心的确是实实在在地被打动了。
某种情节之所以能成为“公式化情节”,恰恰是因为它很好地抓住了人类的情感共同的弱点。
就以前文提过的那些作品为例,其实也都是以“失去”、“离别”为本质核心的。在影视作品中,这东西常常以“互有情愫的男女主的分离”来表现,而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到处都有类似的主题,举例来说,我们所有人都会在某个时间经历“亲人故去的离别”。若用外星人的视角来考察人类生活,这一段故事不正是“前期日常铺垫接一方突然离世”的公式情节吗?
即使我们见过再多“别人的亲人故去”的情节,当我们自己经历的时候,若没有其他不正常的因素,我们仍然会感到难过,我们的父母会离世,别人的父母也会离世,这种情节上的相似性并不会减少事件对我们内心情感的影响。
至此,我们或许会对“公式化”一词,产生一些新的想法,甚至会产生一丝怀疑:难道其实根本没理由用“公式化”这个词来贬低某个作品的情节?又或者,难道世界上其实根本不存在“公式化”?因为我们怎么也没法承认自己的父母离世和他人的父母离世是完全相同的一件事,想象一下,当我们在亲人的葬礼上哭得稀里哗啦,外星人突然降临,嘲讽地说道,你们人类的这种情节我见多了,都是公式化的同一码事,这时我们会立刻愤怒地冲上前去抓住它的细脖子几乎要把它掐死了:这不一样!这不一样……
再来回顾一下吧:“公式”是能普遍应用于同类事物的方式方法,那么,“公式化情节”就是能普遍打动人类的情节设计,也就是说,抓住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共性的情节设计。人类的情感又来自于哪里呢?
人类的情感来自于人类的生活。这一说法是很合理的,如果人的生活是有限的,那么人类的情感也将是有限的。试想一个极端的场景:如果一个叫张三的人,他每天的生活里只有“吃饭”这一项活动,他的内心情感活动也就只有“饭好吃,开心”和“饭难吃,难过”这两种了,超出这之外的其他情感,对他而言都是无法理解的,从张三的身上,我们发现在有限的生活之下,情感也变成了有限的。
现在让我们把考察的目光从这个极端的案例上拿回到我们的正常生活中,再来思考一下,我们的生活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如果说人类的生活是有限的,那么人类的情感也就是有限的(虽然相比于张三的情感还是多出太多了),如果人类的情感是有限的,那么如果想要创造出打动人心的情节,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跳出一个框架,换言之,文学创作变成了一件有限的事,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用无数代人无限的时间去创作,那作品和作品之间出现相似是无可避免的,这时如果再大谈特谈某个作品是“公式化”的,无疑太严苛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完全避免“公式化”是完全没法做到的。在此设想下,所有“公式化”都全部消失了:大家反正是在一个有限的框架下创作,总会出现雷同和相似,谁也别指责谁是“公式化”!
可如果生活是无限的……无限的生活之下也有无限的未知,于是这变成了一个可怕的设想,“无限”像当头一棒,我甚至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什么了。如果我们的生活是无限的,我们又该如何是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