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时,我有幸得到教研员刘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课前准备
1.材料
为确保材料满足实验需求,教师需做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对材料进行分析,从而选择适合的材料。本课所需的材料主要是一套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和一套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当我采用掂量的方法,感觉5号小球明显比1号小球重,然而用天平进行测量时,两个小球的重量几乎相同,甚至是1号小球比5号小球略微重一点点。这种情况让我再次认识到感觉有时是会骗人的,凡是要讲证据。在课堂上,学生同样也会对材料产生质疑,教师要做到心里有数,通过证据来让学生信服。
2.实验单的设计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实验单上要有班级、学号。
②材料上有序号,应让学生完成排序的过程。
③实验结果用“实测”一词更为准确。
④预测的意义,应该要有理由。
3.教学设计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开课很关键,本课采用视频导入,但是选择的视频不好,导致开课的时间过长且意义不大。
②为突破重难点,时间分配要合理,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小球的沉浮”和实验二“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分开教学,实验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测、实测、得出结论,让学生清楚整个探究环节,实验二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知识增量。
③作为本单元的第二课会用到第一课的实验现象“七种材料的沉浮情况”,有些学生可能忘记了,用图片的方式出示,这样既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样,上节课的知识点,例如沉浮判断的标准“在水底的是沉,其他情况都是浮”和实验操作的统一标准“放入水中”,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为后续实验做好铺垫。
二、课堂上
1、在教学中既要有学生行为,又要有教师行为。例如学生在做实验,教师在巡视的时候,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操作,还要留意实验单,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探讨,将会使教学更有深度。
2、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时,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分享,如预测沉浮的时候,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意见,但是理由却是大致一样。
3、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一定要用提问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教师再适时小结和补充,让学生在这一环节有更大的收获。
三、课后
收集并批阅学生的实验单,一方面让学生重视每一次的实验记录,好的现象值得表扬,不好的现象要提出来,便于学生及时改正。另一方面让教师更快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情况,必要时可以询问理由,找出问题所在,及时调整教学。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备课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理解教材的意图,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所以说一节好的探究课在老师的引领下才能顺利完成。